|
可以在推動稅制改革的同時,穩定宏觀經濟增長,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近日財政部常務副部長樓繼偉直言:雖然1~4月份的全國財政收入超過了1.5萬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2%,但是他却感到存在問題,尤其是結構性的經濟增長問題。中國的財政收入1999年才首次突破1萬億元,可是在去年就已經突破3萬億元大關。
東方早報發表文章說,在經歷了連續幾年財政收入迅猛增長之後,人們對其認識早已不再局限於總量的提昇,而是更多地將目光轉移到財政收入增長的結構合理性及其宏觀經濟效應上來。文章稱,顯然,財政收入過快增長的背後是與經濟增長總量與結構的不相適應。
首先,從總量上來看。按照一般的經濟學原理:考慮合理的消費-積纍比,財政收入的增幅應與宏觀經濟的增幅保持大體一致,兩者不應偏離太多。以現有的數據來看,1~4月份經濟增長速度也就在8%~10%之間,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1%~2%,財政收入的預期目標僅爲14%,但實際的財政收入增幅竟然達到22%。從職工工資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現實情况,財政收入的高幅增長率從總量上來看,已經大幅偏離正常的消費水平,即使考慮到轉移支付的效應,也會大幅影響企業的積纍能力。况且中國尚處於經濟的高速成長期,積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從結構上來看。地區間的財政收入增長出現極大的不平衡,部分地區增幅甚至出現逾50%的情况,如增幅最高的兩個城市———厦門和深圳分別達到51.8%和45.1%。這些地區的經濟背景均爲局部過熱,産能過剩與房價飛漲是其中的主因。
文章認爲,換個角度,從稅收調節經濟增長的職能來看,財政收入增長不能與經濟增長吻合本身即反映其調節職能未能得到充分體現。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稅收制度與稅種結構的不合理。前者堪稱爲當前稅收體制改革的攻堅堡壘,主要有內外資所得稅合幷、增值稅轉型等等熱點話題;而後者則涉及産業稅收優惠政策及對經濟過熱抑制的稅收政策支持。
目前,所得稅和增值稅已經佔到了全國稅收收入的75%比例,因此這兩個稅種也是改革的關鍵所在。當前熱議的“兩稅合幷”,即內外資所得稅一致化改革的環境已經相對成熟。外商投資中國的首要目標已經從過渡性優惠政策中轉移;增值稅所代表的特點是“全覆蓋、全鏈條、全抵扣”,幷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而中國的增值稅條例不够規範,漏洞很大,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
文章表示,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也爲改革提供較爲寬鬆的外部環境。考慮到稅制改革中兩稅合幷對外資的“增負效應”與增值稅轉型的“减負效應”相互抵消,稅收制度改革可以在穩定財政收入的同時,推進兩項改革,在推動稅制改革的同時,穩定宏觀經濟增長,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另外,財政收入的巨幅增長也催動了財政體系改革的合理謀劃。用通俗的話來說,收入多了,更應考慮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從目前的狀况來看,財政體系改革更應注重社會和諧發展與把握科學發展觀。前者主要體現在加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與提高社會大衆對經濟增長的滿意度、建設和諧社會上;而後者則集中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强自主創新能力和建立節約型社會上。
具體來說,完善財政體制改革首當其沖是建立科學的預算收支科目體系和相應的監督體系,幷在此基礎上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與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醫療、養老體制建設、文化衛生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則主要體現在國家産業政策的支持上面,優先發展的産業應獲得國家稅收和財政補貼方面的强力支持。
文章進一步說,當前中國的財稅改革,需要在稅制改革、預算制度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三個方面同時突破。稅收工作的重心不僅是籌措更多的稅收收入,更重要的是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回歸原有的調節經濟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