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在最近召開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産業化論壇上,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兼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透露,根據國務院要求,發改委正在組織編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未來15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爭取達到16%。
廣州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管清友文章稱,能源問題目前已經成爲政府和公衆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中國能源形勢日趨緊張的現實之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任何消息似乎都能給人帶來欣喜。
文章認爲,從長期來看,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國能源政策的必由之路。回顧能源領域的歷史,基本上是舊的能源被新的能源替代的歷史。從薪柴到煤炭、從煤炭到油氣、從油氣到可再生能源,不論是過去的歷史還是未來的趨勢,能源替代的方向不會改變。之所以會産生能源替代,大致有兩個原因,即新出現的能源要麽比舊的能源燃燒效能更高,要麽單位成本更低、更經濟。
油氣資源相當長的時期內還將是世界能源的主角。目前,各種權威的機構幷沒有對油氣蘊藏量給出一個確切的幷令人信服的數字。這是因爲已探明的油氣蘊藏量依賴于油氣市場的價格。於是,油氣蘊藏就有了三種不同的表達:可能的儲備、最終可重新獲得的儲備以及油氣量。地球上的油氣蘊藏量要比已經探明的多。比如,有人估計波斯灣的石油量估計是其已探明儲量的四倍。樂觀者認爲,石油儲備的供應將足够人類使用。悲觀者認爲,50年~100年後石油會被耗竭。即使我們按照最悲觀的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可接受的價格範圍內,人類的能源消耗主要還是石油和天然氣。
文章指出,除少數國家外,世界許多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本陷入“扶持-發展-萎縮-再扶持-再發展-再萎縮”的怪圈。造成這個怪圈的最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爲:在目前的價格水平上,可再生能源還不足以替代油氣成爲能源消費的主角。發展可再生資源要算經濟賬,幷且要把賬算得更細。什麽是新能源?什麽是可再生能源?發展什麽樣的替代能源對於我們成本更低,更經濟?這些問題是我們在制定能源政策和戰略規劃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文章分析,中國目前面臨的能源形勢有其兩難之處。目前,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仍然佔據超過60%的份額,中國實際上還是一個傳統能源型的國家。在能源消費中過分依賴煤炭就會出現能源政策的搖擺:油價高漲的時候煤炭就被重視,油價下跌的時候石油就被重視。這已經成爲中國能源政策的一道門檻。除非出現國際油價的大幅度下跌,不然我們似乎很難逾越。從能源進口的對外依存度來看,1993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爲石油淨進口國,目前的對外依存度超過40%。但目前中國還不是天然氣淨進口國,估計要到2010年左右會出現天然氣淨進口。如果我們轉向了石油和天然氣的雙重依賴,那麽形勢可能比目前更加嚴峻。像中國這樣的能源需求大國,但目前又僅僅是地區性大國,其能源發展的道路祗能走法國、日本那種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幷重的道路。所以,發展可再生能源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在石油和天然氣佔主導地位的能源形勢下發展可再生能源如同下一場賭注。其實,這樣的賭注在能源替代的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當年,丘吉爾受命擔任英國海軍第一大臣,他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和有爭議的問題似乎是技術上的問題,即要不要把英國海軍從一向以煤作燃料改成以石油作動力資源。許多人認爲改變燃料的做法是徹底的蠢事,因爲這麽一來海軍就不再依賴安全可靠的威爾士煤而去依靠遙遠的不可靠的波斯石油。而丘吉爾認爲,“主宰本身就是冒險的獎賞”。文章最後說,如果我們能够從現在起就抓住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幷且能在未來國際可再生能源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那麽,下一場賭注又何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