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造假事件日増 危及學術藝術殿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0 12:10:05  


  中評社香港4月10日電/剽竊抄襲、侵佔成果、申報造假、藝術剽竊……近來,學術界和文娛圈的誠信危機此起彼伏。《人民日報》今日發表人民時評說,一樁樁“造假”事件的背後,是一些人對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的急功近利。學術之心、道德之心的缺失正在危及我們的學術和藝術殿堂,重建這一殿堂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時評指出,近來,學術界也好,文娛圈也罷,誠信危機此起彼伏,似乎已經絕非“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所能形容:因涉嫌學術造假,原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劉輝日前被清華大學撤銷教授職務;《劉心武揭秘〈金瓶梅〉》被指認為偽書,是不法書商眼紅《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的暢銷而製造的“偽姊妹篇”;花兒樂隊抄襲歌曲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經專家鑒定,包括《嘻唰唰》在內的諸多歌曲確屬抄襲……

  有人不禁驚歎:這是一個連抄襲都變得“風騷”的時代!剽竊抄襲、侵佔成果、申報造假、操控評選、出賣文憑、買賣版面、學術受賄……文明人難道就這樣遠離了學術倫理與文化誠信?

  時評說,據媒體報道,高校成了科研專案虛假申報的重災區。有人靠學術造假,從國家口袋裏圈錢;年輕人剛出道,往往膽子更大,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苦心鑽研學術;很多年輕科研人員從事科研的動力不是追求真理,不是對科學的渴求,而是名利。對於這種現象,有人分析說,當前,一些人對科學研究的態度是急功近利、寅吃卯糧,科研成果拿來就得管用,須立竿見影,特別是基礎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劍”的從容氛圍已經蕩然無存。在浮躁功利的氛圍中,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的學術不端行為不斷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是,這樣的“不足為奇”如果變成了“不足為恥”,文明人的文明又何去何從?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缺水”的時代。北京大學校園內的河塘一直缺水,所以北大校長許智宏日前說,“如果未名湖幹掉,北大就不叫北大了。”如果未名湖幹掉,失去的是一個人文的湖;如果水木清華消逝,失去的是一個人文的景。而比這更可怕的,是學術之心、道德之心的“缺水”——就是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線的消失。

  時評說,一位經濟學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到“誠信”時說:“中國學生去國外留學前,常常需要找一位元教授先寫一封推薦信。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上面簽上自己的名字,對方學校就認可;到了90年代早期,簽名之外還要蓋上自己的印章;90年代後期,推薦信上的內容愈加豐富了,除了簽名、蓋章外,還要求加蓋系、院或大學的騎縫章,人家才買賬;到了21世紀,這些都不算了,外國大學在收到推薦信之後,通常還會發一封函給推薦教授,以確信教授是否真的推薦了此人!”

  哲人有言:“真正的文明在於所有人把自己主張的權利授予其他的一切人。”可是,今天的一些“文明人”卻致力於“把其他一切人的權利奪來據為己有”。一份科研成果、一封推薦信、一首歌曲……每一個這樣的“一”都可以為學術倫理與文化誠信添磚加瓦,而更需要的是重建支撐這些磚瓦的文明之規和精神之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