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9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海瞭望今日發表評論文章說,當前,以陳水扁為代表的民進黨當局正陷入執政六年來最困難的處境。陳水扁當局因“失德、失政、失言和缺乏反省能力”,致陳水扁與民進黨的政治聲望雙雙下降,施政滿意度迭創新低。
文章指出,具體表現在:政治上,藍綠陣營尖銳對立,政局動盪不已;經濟上,投資環境惡化,增長率低下,人民生活水準嚴重下降;兩岸關係上,圍繞臺灣前途何去何從的鬥爭空前激烈,“政冷經熱”、“官冷民熱”局面繼續發展;對外關係上,四處碰壁、一籌莫展;黨內關係上,黨政矛盾、派系矛盾、上下矛盾以及“接班”矛盾空前突出。
民進黨當局之所以陷入執政困境有很多原因。扁當局將主要責任歸結為“在野黨不配合”、泛藍“聯共賣台”、台商“唯利是圖”、“世界經濟不景氣”、“中共打壓”等因素。但常識告訴人們,任何政黨、政治集團或領袖人物,是否“以民為本”,是否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是否遵循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制訂切實可行而具有前瞻性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戰略、策略,應是衡量其領導是否正確的主要標準。舍此而推諉塞責,怨東怨西,絕非有理想、有擔當、肯負責、做大事者的表現。
文章指出,民進黨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觀念錯誤──認識不正確。民進黨為了執政,曾提出許多似是而非的“台獨”觀點,如:“臺灣自古是無主之地”,“包括國民黨政府在內的所有統治者都是外來政權”,“中國是臺灣人歷史悲情之源”,“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和三藩市和約沒有解決臺灣的主權歸屬,臺灣地位未定”,“聯大2758號決議解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但未解決臺灣的代表權問題”,“臺灣主權獨立,兩岸一邊一國”,“中共要吞併臺灣”,“臺灣屬於民主陣營,地緣戰略地位重要,一旦中國武力侵台,美國必會出兵保護”等。
上述觀念言之鑿鑿,貌似唬人,但稍做深究就會發現,切斷、曲解歷史,以偏概全,過於情緒化和先入為主,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漏洞百出,是其基本特徵,故經不起認真、嚴謹的推敲,用於蒙蔽、煽動情緒化的民眾或用作競選語言尚可理解,但作為制訂戰略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理想,用於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必然表現為荒謬和自相矛盾。
第二是以權為本,政治不正確。民進黨當局口口聲聲以代表“臺灣主體意識”、“愛臺灣”(實即支持“台獨”)自居,並以此作為衡量黨派個人政治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以此標準把反對“台獨”、主張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兩岸關係的泛藍陣營打成“賣台集團”,每逢重要選舉便炒作統“獨”議題,試圖以此激化兩岸關係、煽動臺灣悲情、挑撥族群矛盾、“抹紅”泛藍候選人,騙取選票。
在“政治正確”的掩護下,民進黨當局不顧臺灣經濟日益衰退,人民生活水準日益下降,主流民意希望兩岸維持現狀、和平發展、合作雙贏的現實,強行推行“正名、制憲、去中國化”的“台獨”路線,一些人甚至大搞任人唯親、以權謀私和權錢交易;去年底今年初一系列被揭發出的民進黨高層貪瀆腐化的弊案,不僅令多數民眾深感失望,導致民進黨選舉結果嚴重挫敗,還令人懷疑他們標榜“愛臺灣”的真正動機與推行“台獨”路線的“正當性”之所在。
“政治正確”已成為民進黨打擊政敵、騙取選票、進行權利分贓的代名詞;民進黨執政後處處為黨派個人之私打算,一切以權力為中心思考,所作所為已嚴重脫離臺灣的主流民意,恰恰證明了他們越來越“政治不正確”。
第三,“台獨”掛帥,戰略不正確。“台獨”現象之產生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國際根源,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台獨”都不是一個理性的抉擇。因為衡量臺灣的歷史、地理、人文、經濟,實與祖國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無法割捨的聯繫,“剪不斷理還亂”。臺灣或者與大陸統一,或者依賴外國支持與大陸作對,不可能真正“獨立”。
然迄今為止,民進黨當局仍拒絕接受“兩岸一中”,仍在高喊“公投正名制憲”,“要將臺灣建成一個完全正常偉大的國家”等,仍在動用一切資源手段為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而奮鬥,表明其對臺灣的前途及兩岸關係未來,缺乏全面、客觀、理性的分析判斷和積極、務實、長遠、透徹的戰略思考,仍深陷在歷史悲情、冷戰框架和藍綠政爭等偏狹、過時、情緒和權謀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故不可能提出具充分說服力的核心論述來,也不可能制訂出真正符合臺灣人民利益並切實可行的全盤戰略戰術。在此情形下,他們的施政處處碰壁,陷入困境,最終只能炒短線,或將戰略變成策略耍,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四是全面出擊,戰術不正確。與上述認知、政治和戰略的不正確有關,民進黨當局還犯了不顧自身實力、現實與可能而全面出擊、強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戰術錯誤。如:
政治上:不顧朝小野大、主流民意希望兩岸雙贏、內部和諧、政治清明、保障人權、提升生活品質、漸進改革的現實,執政不守“法”,少數不服從多數,強行推動“公投正名制憲”的“台獨”路線。
經濟上:不顧民之所欲和臺灣島嶼經濟的特點與局限性,無視全球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岸經濟聯繫已密不可分的趨勢與現實,不僅拒不開放直接“三通”,還在2005年底敗選後,根據政治需要將兩岸經貿政策由開放為主緊縮成以管理為主,將政治淩駕於經濟之上。
文化上:不顧兩岸族同宗書同文史相連的事實和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熱的勢頭,大搞文教“去中國化”,肆意修改中學歷史教科書,企圖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繫,強化所謂的“臺灣主體意識”和“國家觀念”,將政治淩駕於專業之上。
軍事上:不顧大陸大臺灣小、陳水扁搞的“防禦性公投”未通過和臺灣經濟民生問題重重的事實,強行制訂巨額軍購預算,企圖將納稅人的血汗錢用於得不償失、毫無勝算的支出上,進行兩岸軍備競賽,將政治淩駕于民生之上。
對外關係上:不顧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普遍堅持“兩岸一中”、反對或不支持“台獨”的現實,硬要以小搏大,“向不可能的事務挑戰”,花重金買“外交”固“邦交”,同時又悍然違背其數度向美國做出的“四不一沒有”的政治承諾,企圖倚仗臺灣的戰略地位綁架美國為“法理台獨”埋單。
兩岸關係上:不顧兩岸關係的歷史與現實,不僅拒不接受“九二共識”,致兩岸政治僵局無解,還視泛藍三黨與大陸的交流為“聯共賣台”,攻擊大陸方面採取的惠及台農、台商、台生和普通民眾的措施為“包藏禍心”,拒絕接受大陸贈送給臺灣人民的象徵著和平友好的兩隻可愛的大熊貓。
文章最後指出,民進黨政府最後犯了一人獨斷,機制不正確的錯誤。
民進黨是一個年輕的政黨,比起國民黨“百年老店”,可以“尚處於稚嫩期”形容,故犯錯出差乃至跌跟頭很正常,問題在於發生問題後能否及時反省檢討改進,這就需要黨內形成一套民主決策、集體負責、監督制衡暨糾錯機制。但遺憾的是,民進黨執政六年來,始終沒有處理好領導者個人與党、黨與政及政府內部的關係,一切以陳水扁個人意志為轉移,導致黨政脫節、以政領党、陳水扁一人說了算的“新威權主義”局面。“有權的不負責、負責的沒有權”,短短5年時間,換了5位“行政院長”。今年初,陳水扁宣佈“廢除國統會和國統鋼領”,如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大事宜,黨政高層重要成員幾無一人事先知曉,事後卻要替扁補台。類似的情況在扁執政任內時常發生,已不勝枚舉。
由於黨政脫節,黨內監督制衡機制闕如,致使扁意淩駕于“行政院”之上,“府”意淩駕於黨意之上,下情不能上達,上情亦不為下層理解和配合,自然使決策錯誤、失誤的幾率大大增加,即使黨內有人對此狀況不滿呼籲改革、反省,呼籲召開“黨是會議”研究解決辦法等,均不起作用,反而導致敢於公開批評者被孤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