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與美國的價格水平都維持在今日的水平不變(也就是零通脹),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該是8、6、3.3還是2.6?要回答這個看似簡單、顯然重要但極具挑戰的問題,我們必須透徹理解匯率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同物一價原理。
同物一價是經濟學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原理。但這一原理其實不簡單,因爲它隱含一個理想的假設:交易成本必須爲零!由於交易成本(包括搜索、銷售、運輸、稅收等相關成本)的不同,一台同型號日産索尼照相機在北京、香港、紐約的價格可以相差四分之一。
儘管在現實世界交易成本不可能爲零,同物一價原理却是决定名義匯率水平的惟一可以令人信服的理論基礎———如果同物异價,倒賣商品就有利可圖,直到兩地的價格差縮小到與交易成本相同。
國際貿易本質上就是倒賣同物异價商品。給定現有的官方匯率,貿易商爲了追求利潤,將改變兩地貿易品的供給及價格,最終縮小價格差,基本達到同物一價的結果。
如果我們祗看國際貿易中的製造業商品,如有品牌的手提電腦、手機、照相機、電視機、服裝、玩具等,它們在世界各地的價格差异幷不大,不會超過相關的交易成本。
如果你在北京買名牌電器或服裝,價格可能比在香港買還貴!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香港的稅率低、有錢人多、平均每件商品的銷售成本低。香港的工資與租金都比北京高很多,但是同樣一家品牌店,香港的比北京的每天賣出的商品要多很多倍。總體看,香港買名牌的交易成本比北京低很多,因此,內地遊客喜歡到香港買名牌産品,但他們獲得的折扣是有限的,不會超過兩地交易成本的差距。
過去一二十年,美國一些消費品的價格由於中國的出口而不斷下降,就是同物一價原理在國際貿易中的體現。因此,針對國際貿易中製造業商品,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試圖計算一個“購買力平價匯率”。
具體方法很簡單,找一件同品牌、同型號的國際貿易商品,如IBM手提電腦,查一下它們在紐約及在上海的價格,然後用上海的價格除以紐約的價格,得出的結果就是符合同物一價原理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它們應該非常接近目前的官方名義匯率———每美元8元人民幣。
如果你發現與8元/美元有很大的差距,不管是大於還是小於,你可能要發財了!因爲你也許可以開始做這個商品的國際倒賣生意。
將這一非常簡單的概念加以推廣,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週刊創立了一個“大漢堡包購買力平價匯率”,幷將之與官方匯率比較而得出官方匯率是否高估或低估的結論。麥當勞的大漢堡包(巨無霸)當然不是一個國際貿易商品,無法跨境倒賣,但它是一個有嚴格標準的品牌服務業産品。從漢堡包的味道、分量,到餐廳的環境及服務在世界各地都差別不大。按同物一價原理,漢堡包在中國的價格以官方匯率換算成美元後會不會與在美國的價格一樣?
從《經濟學家》網頁,我們可以看到,漢堡包的價格在美國是3.15美元,而在中國是1.3美元(如果用1美元兌8元的官方匯率換算,也就是10.4元人民幣)。因此,“漢堡包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10.4元/3.15美元=3.3元/美元!
如果我們相信“漢堡包購買力平價匯率”更合理,我們目前的官方匯率就高出了(8-3.3)/8=59%,也就是人民幣應該昇值59%!
當然沒有人會相信人民幣一年內會昇值59%,連最激進的美國國會議員也祗是建議中國將人民幣昇值25%,也就是將匯率改變到6元/美元的水平。
可是,不要以爲“漢堡包購買力平價匯率”太激進、極端。與聯合國、世界銀行合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組,提出了各國基於國民生産總值(GDP)的“購買力平價匯率”,簡稱PPP匯率。人民幣兌美元的PPP匯率祗有2.6元/美元。按照這個被廣泛引用的PPP匯率,人民幣低估了77%!
PPP匯率的原理與“漢堡包購買力平價匯率”一樣,所不同的是,比較的産品不是一種,而是一組,而這一組産品原則上包括了所有的GDP中具代表性的産品,如吃、住、行、教育、醫療等生活用品及服務。因此,這組産品代表了一定的生活水平或素質。
如果在美國購買這一組産品或享受這一水平的生活素質需要100000美金,而在中國享受同樣的待遇需要260000元人民幣,PPP匯率就是260000元/100000美元=2.6元/美元,而需要800000元人民幣,那麽PPP匯率就是8元/美元。
顯然,以上兩種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指導短期的匯率變化都幫助不大,但它們却對匯率的長期(如10年後)變化趨勢有很好的預測能力,而且它們對比較各國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也很有幫助。
2005年,美國的人均GDP達到42000美元,而中國的人均GDP是14000元人民幣,按2005年中國官方匯率8.28元/美元計,祗有1690美元,差距接近25倍。但如果按PPP匯率2.6元/美元計,中國人均GDP達到5385美元,差距不到8倍。根據我在美國及中國內地的長期生活經驗,8倍的差距比較接近實際生活素質的差別。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到底應該是8、6、3.3還是2.6元兌1美元?看你要用這個匯率做什麽!如果用來做國際貿易的生意,答案是8元/美元。如果希望用來比較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答案是2.6元/美元。
這兩個答案都是基於同物一價的經濟學原理,爲什麽結論不同?兩者之間區別的意義何在?對我們理解有關匯率的辯論有什麽幫助?由於篇幅限制,這些更有趣的問題祗好留待下期《外部觀察》再深入分析。
來源:南方週末 作者:肖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