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香港航運優勢減出路在於快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6 09:29:09  


  中評社香港9月16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在首次納入香港事項的中國“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確認了本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等三大中心的地位。日前由特首曾蔭權召開的本港經濟高峰會上,主題亦包括如何強化及鞏固這三大中心的功能,並希望以此來配合內地的“十一五”發展。然而,應邀來港在峰會上介紹內地情況的發展改革委員會徐林司長,便坦率地指出,香港的港口航運優勢正在消失。徐司長的話其實早有不少港內外人士說過,但由一位中央官員說出來,還是有很大的警醒作用。香港對於今後如何保障航運業的發展及中心地位,確實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並且要認真研究恰當的應對戰略和具體措施。

  社評說,香港曾多年雄踞全球首席貨櫃港皇座,去年雖被新加坡港稍為超過,但兩者間的競爭仍然激烈,今年結果如何尚未可知。幸而近期本港貨櫃港表現已有改進,據昨日公布最新統計,首八個月貨櫃吞吐量逾一千五百五十萬箱,同比增長百分之六點三,遠勝去年全年的百分之二點八增幅。其中葵青貨櫃碼頭的增長尤佳,達到百分之九點九,只因中流作業及內河碼頭等其他貨櫃業務的數量下降,拉低了總體增長。然而這比起內地上海、深圳等港口的一成多增幅,實遜色不少。例如上海港在今年頭八個月,貨櫃量便增長近一成九,八月份更增長逾二成一。

  從競爭角度看,香港與新加坡之爭大概只是在名次上,由於各有其貨源及服務範圍,直接的業務競爭不多,甚至可以互相配合互為中轉。但內地港口(尤其近在咫尺的深圳)情況大不一樣,都是香港的直接競爭對手。珠三角的貨運大量由香港轉去深圳已是眾所周知,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轉口港的重要性早已不斷下降。如今年來內地外貿增長逾二成,香港的轉口貿易增長卻不及其一半,顯示更多貨物正由其他港口進出。

  社評表示,事實上,香港與內地的港口相比,優劣勢的平衡日趨對香港不利。香港面對的最嚴重劣勢是成本高,和貨源不在本地。除了碼頭收費較貴外,還要加上運貨來港的費用及過關的費時。另一方面,香港的優勢卻日漸淡薄。過去的港口效率、航線眾多及班次頻密等優勢,已不斷削減甚至逆轉。上海及深圳的港口不但擴張迅猛,質素亦大幅提升。由於新建及積極投入,內地主要港口在設備上甚至有超越香港之勢。例如上海正在建設全球只有少數幾個的全自動化碼頭,而深圳鹽田港新建的萬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碼頭,便配備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雙箱並排岸吊。物流電子化軟件的應用亦日多,有些領域的起步還先於香港。在管理上,內地碼頭由於有港商外商參與,亦與本港不遑多讓。至於航線、班次方面,與香港亦十分接近。內地港口比香港還有另一項優勝的地方,就是都有鐵路直達,易於接收遠程貨源。香港港口則無鐵路直達,且與內地洽商安排鐵路聯運事宜,也至今未見成果。

  面對如斯嚴峻的競爭形勢,香港必須坐言起行,發奮圖強以應付挑戰。政府及業界亦已做了一些工作,如聘請顧問公司提交改善方案,並在降低成本及爭取客戶等多方面出台了一些新措施。然而更重要者是,香港必須制訂適合本身條件的航運業長遠發展戰略。關鍵在於轉型:再集中精力與內地港口爭奪貨源已非上策,反應該如倫敦般建設沒有大海港的國際航運中心,以離岸貿易及其他航運物流相關服務為開發重點,方可打出一條生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