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針對一項“深圳社保水準全國倒數第一”的排名,深圳市勞保局副局長深感震驚,他認為,排名以深圳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占財政預算支出的比例為依據,顯然不妥;深圳目前的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失業人員失業救濟金、低保金的金額都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因此“深圳社會保障基本水準在全國是最高的。”(昨日《中國青年報》)常識告訴我們,簡單地從養老、失業、低保金的數額高低來衡量社會保障水準,是不科學的。深圳特區2000元的養老金,也許還不如內地某些城市735元(全國平均水準),依此類推。各地生活成本不同,這樣做比較未免失之簡單。
跳出深圳具體的排名之爭,不難發現,以什麼標準來衡量社保水準,是大家目前爭論的核心。在我們看來,這個標準只能是“覆蓋率”和“公平性”。從全國來說,這兩個方面的矛盾是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社論說,在覆蓋面上,目前全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以及進入城市的新移民(主要為農民工),多數還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顯然,這也是社保體系中最大的不公平。公平性的問題,還體現為地區之間保障水準的不同、不同人群之間保障水準的不同,以及現有的社保體系封閉性強、流動性差的缺點。
在這個問題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先生說得很好,他說,覆蓋面的大小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保障的總體狀況,政府將把“讓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為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優先目標。
社論指出,很顯然,這兩個基本的矛盾,深圳同樣存在。深圳目前數字帳面上較高的養老、失業、低保金水準,事實上是建立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非戶籍人口沒有被納入社保的基礎之上的。今天,深圳的戶籍人口只有165萬,但非戶籍人口卻高達1千多萬。這1千多萬人在深圳工作、在深圳消費、在深圳納稅,很多人卻因各種原因沒能進入深圳的社保體系,這顯然是一種福利上的不平等。
所以,今天的深圳戶籍人口還不能高興太早,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用不了幾年,大量的非戶籍人口進入老年,沒有保障的他們會不會使深圳陷入“低消費危機”?
社論認為,其實,成熟的社保制度,理應保障每個人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享受水準大體相當的社會保障。不因戶籍原因,不因人口流動的原因,而有所差異,甚至被遺忘。這就要求政府進一步打破各種制度障礙,加大區域統籌協調力度,切實擴大社保覆蓋率。我們始終不能忘記社保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社會公平。因此,有必要再次強調,在繳費期間,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政府將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上海在這方面可謂先行一步。截至今年8月底,在“要分類、有梯次、保基本、廣覆蓋”的指導思路下,上海1800萬常住人口中,各式各類最低生活保障覆蓋人群已經突破1200萬。為了讓每一個在上海生活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和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上海不是用一套制度解決所有人的保障,而是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不同的保障。
比如,為外來從業人員度身定制綜合保險,由政府強制實施,繳費主體為用人單位,個人無須繳費,著力解決外來從業者最急需和關注的工傷、生病、養老等問題;為離土農民推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鎮社會保險,涵蓋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五個方面,起到了為離土農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保障權“托底”的作用等等。
社論總結表示,除了要解決投保率低、覆蓋面小的問題,在全國視野內,還應著力解決社保的地區差異和公平流動的問題,加大中央對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統籌,平衡區域發展。顯然,傳統的以“單位”為本位,各城市、各地區畫地為牢的社會保障體系,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
跟著人來、隨著人走的制度,更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