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右一)會見到訪的伊朗外長穆塔基。 |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據世界新聞報報道,5月25日,伊朗石油開發技術公司總經理巴紮爾幹突然語出驚人,警告日本必須在今年秋天前開發阿紮德幹油田,否則將撕毀合同。儘管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緊急出面滅火,但分析人士認為,日本面臨攤牌的時刻已經到來。
伊朗逼著日本攤牌
對於伊朗的警告,日本既不想放棄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同時又不敢得罪唯一的“外交支柱”美國。繼官房長官安倍晉三表示將堅持開發計畫外,經濟產業大臣二階俊博的發言,更讓人感到這個事件的詭異和內幕重重。26日,二階在記者會上否認了伊朗已經警告要廢除合同。有分析認為,這背後可能是石油公司方面,或者是經濟產業省方面,已經和伊朗進行了溝通。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日本已經滅火成功。
阿紮德幹是日本公司“自主開發”的海外油氣田,其他類似的油田還有俄羅斯的薩哈林油氣田、越南的拉東油田,以及阿聯酋的穆巴拉斯油田。在這些油氣田中,阿紮德幹的儲量最大,因此,在日本的整個能源計畫中的位置也最為重要。
近年來,隨著國際石油爭奪的進一步加劇,以及油價的居高不下,日本政府和產業界的焦慮感不斷上升,於是開始有意提升對海外油田“自主開發”的比例,以穩定石油供給。阿紮德幹項目就是這一戰略轉變下的產物。
據《日本經濟新聞》透露,日政府擬提出在2030年將自主開發原油在進口原油中的比例從現在的15%提高到40%,具體支持政策包括增加國家對民間開發公司的出資比例和擴大貸款擔保的上限等。
海外搶油常用4種手段
日本全球搶油,使用的手法各有不同。
手段1:政府公關和政府貸款互相配合。
1999年,儲量達260億桶的阿紮德幹油田被發現後,日本就開始積極爭取開採權。2000年11月,日本借邀請伊朗總統哈泰咪訪日之機,獲取了阿紮德幹油田的優先談判權。在開採權競標過程中,日經產大臣平沼赴夫“適時”訪問伊朗,許諾向伊提供30億美元的“能源開發資金”,從而打敗英國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和法國埃爾夫石油公司。
手段2:搞“第三者插足”。
這在中俄石油管道建設問題上表現得最明顯。中俄石油管道建設是兩國首腦共同確立的項目,但日本橫生枝節,主動表示向俄提供高達75.2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低息貸款來參與建設石油管線,誘俄方接受日方提出的“由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的“安納線”。儘管最後沒有得逞,但從中可以看出,日本“饑不擇食”到了何種地步。
手段3:暗助本國企業強佔“處女地”。
在專家預測非洲石油產量到2010年將占到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0%後,日本加大了對非洲的公關力度。除了公開向非洲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削減非洲國家的債務外,還暗中以優惠的政策推動民間石油公司拿下非洲油田。據悉,以這種形式,日本已在埃及、安哥拉和阿爾及利亞等國勘探和開採石油。
手段4:“放長線,釣大魚”。
這一招是針對里海石油的。該地區的石油開發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但是儲量豐富。1997年,當時的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提出所謂的“絲綢之路外交”,以政治和經濟的雙重滲透來獲取該地區經濟和能源開發的主導權。2004年,當時的日本外相川口順子訪問中亞,啟動了“中亞+日本”機制,聲稱要向中亞各國提供財政支援,同時建議中亞各國加快建設地區性鐵路交通網等,這實際上就是日本獲取當地石油資源的準備工作。
美國成了“攔路虎”
日本的“搶油”行為,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最大的困難,來自自己的親密盟友美國。這不難理解。首先,石油儲量豐富的國家,不少與美國交惡,如伊朗、利比亞和委內瑞拉,在得不到美國首肯的情況下,日本往往會選擇放棄。其次,在全球能源的爭奪中,日本和美國是不折不扣的競爭對手。上世紀70年代,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企圖脫離美國能源體系的控制,開展獨立能源外交,引起美國的極度不滿。最後不得不黯然下臺。田中下臺之後,日本只能向美國石油公司買油,而無法自主在海外開發油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