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在世人關注的世界杯賽場上,沒有中國隊的身影,無疑是一種遺憾,或許看到賽場內外滿眼的“中國製造”産品,也可聊以自慰。中華工商時報文章稱,但是,“中國製造”祗能滿足一時的虛榮心而已,“中國製造”幷沒有多少實惠的實際意義,它代表的可能祗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愴符號。
文章說,世界杯賽不祗是體育比賽,更是一塊龐大的經濟大蛋糕,無論是舉辦國還是贊助商都在謀求巨大的經濟效益。賽場內外雖有滿眼的“中國製造”産品,但中國企業獲得的祗是“蠅頭小利”或無利可獲,自然不知道喜在何處。比如,一隻“格列奧”(世界杯吉祥物)在德國的售價爲19.95歐元,而揚州玩具廠製造的“格列奧”出廠價格僅爲1.45歐元。大部分的利潤被德國經銷商、進口商及國內貿易商“瓜分”。中國企業祗能是白忙活。
其實,“中國製造”的悲劇色彩早已顯現。“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受到青睞,是因爲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打造出了廉價的“中國製造”。有人算過一筆賬:美國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兒童玩具,商場的零售標價是100美元。“中國製造”的生産成本是12美元。中國生産企業的毛利潤是每件3美元,中國外貿公司的毛利潤是每件7美元,香港貿易公司的毛利28美元,美國公司的毛利32美元,商場的毛利是18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製造”已經成了他國賺取豐厚利潤的漂亮外衣。
文章認爲,如果“中國製造”也可以算作品牌的話,那也是用貼牌和低廉的勞動力打造的,幾乎沒有技術含量,也就不可能有什麽競爭力。相反,這種“中國製造”的産品越多,“中國製造”的含金量就越少,“中國製造”就越來越敗壞中國的名聲。雖然中國已經成爲一個令世界矚目的工業生産大國,但中國不是創造大國、不是品牌大國,由於缺乏技術和等深層次競爭資源,中國製造業祗是世界製造生産鏈中的重要“車間”,還遠未成爲“世界工廠”。目前“中國製造”已經陷入一個繞不過去的怪圈:低廉價格———壓價競銷———貿易摩擦———出口受限———資金短缺———提昇産品結構受限。
闖入世界杯的“中國製造”隨處可見,然而利潤却微乎其微。世界杯再次刺疼了“中國製造”的傷感神經,也觸及了中國企業家的榮辱神經。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在外資大量涌進的同時,中國企業能不能在技術上更多地投入,更快地提昇創新能力,提高産品質量,這將直接關係到中國製造業的生存與發展,關係到我們最終能否改變處於下游的弱勢地位。
“中國製造”是一個怎樣的悲愴符號啊!“中國製造”何時轉變爲“中國創造”?路有多遠?這是中國衆多企業家面對的一次大考驗,也是中國政府面對的一次大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