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泰國《世界日報》今天發表題為“期盼東盟與中國直達鐵路早日建成”的社論,指出“東南亞國家聯盟-湄公河盆地開發合作計畫”日前集會後,東盟秘書長王景榮,對於外傳東盟希望自新加坡至中國的鐵路大計畫,能於2015年完成的說法,加以證實。王景榮確信擬議中的鐵路計畫,對於東南亞地區有利無弊,將可逐步實現“人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崇高理想。尤其是中國青藏鐵路開通,引得舉世讚嘆,效益無窮。東盟的行動將受此啟導而更趨於積極,使鐵路大動脈及早參與南洋地區的經貿活動,為進入現代化做出貢獻。
社論表示,除了孫中山先生的理想,中國改革開放後所流行的一句口頭禪“如要富、先開路”,也印證了開通陸上鐵公路運輸網,對於經貿建設的助力極大。近20餘年間,中國把交通設施列為優先推動的計畫,明顯對締造繁榮昌盛,發揮了難於估量的潛力。到鐵路客貨車開進西藏,舉世更為之側目,不僅西藏高原得到多元化嘉惠,新的延衍計畫使鄰國尼泊爾也為之雀躍。由此可見大規模的運輸計畫,實際上是多種建設的火車頭,當經濟貿易發展到相當階段,就應盡全力促其實現。
東盟對於區域內大規模交通建設計畫,也曾有所綢繆,並不乏可行的陸上運輸方案。早在2000年間,馬來西亞當局就曾提出所規劃的“泛亞鐵路”計畫向東盟建議,當時即得到中國的允諾支持。所謂泛亞鐵路計畫,鐵路全長5,500公里,以新加坡為起點,連接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寮國、直達雲南昆明。當時相關人士將這項預計在2006年即可竣工的鐵路大動脈,視為是“海上絲路”以外的另1條黃金走廊,備受關切。惜因東亞金融風暴甫過,國際金融界驚魂未定,各類建設猶在緩步復甦,一時尚難接納黃金走廊計畫,時機尚未成熟,空留遺憾。
社論指出,到2003年11月間,東盟10國舉行非正式高階層會議,又傳出由馬來西亞主導的“泛亞鐵路”計畫可望獲得通過。當時有關計畫曾經東盟交通部長會議達成共識、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也曾觸及。不僅25億美元建造經費的籌募計畫,有了擬議的架構,允諾投資的金主呼之欲出,負責協調的馬來西亞更進一步規劃泛亞鐵路計畫,分為10條路線供決策選擇,方案十分具體。不料美國911恐怖事件餘波盪漾,東南亞地區亦接連發生重大炸彈自殺攻擊,籠罩在一片不安全陰影之下。各方正全力推動“反恐第2陣線”運作,其餘計畫多予稽延,泛亞鐵路2006年通車的良法美意,也遭束之高閣。
這次東盟與湄公河盆地開發會議之後,又傳出新加坡直達昆明鐵路建設計畫,無論時機、主客觀環境、內容和以往有所不同。目前東亞地區的經貿一片榮景,和經貿有關的各種建設,比任何時期有迫切需要,交通方案多列在優先。尤其是湄公河盆地開發,多年來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眼看東南亞其他地區經建有了不同程度表現,而天然資源、人文環境俱是一流的湄公河盆地周邊,還停留在落後階段,輿論把這種窘態形容成“捧著金飯碗乞討”,真是情何以堪。湄公河盆地開發啟動維艱,是交通建設未能適當給予助力,以往東南亞經貿水準低,未能全面配合。於今似可將湄公河豐富資源做東南亞的縱深腹地,用大規模的鐵公路建設開其端,此當其時。
社論表示,從另一個角度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協定”付諸實施以來,運作暢順,已經穩居於走在最前端的自由貿易區地位。東盟和中國在貿易額、投資等方面,都有增加,互蒙其利的現象明顯。如果東盟-中國直通鐵路能按新的規劃日期於2015年建成,正是中國東盟自貿區零關稅實現的1年。經由新鐵路網川行往來,東盟處在1個總人口20億、經濟規模僅次於北美、歐盟的大自貿區內,必然大有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