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2020年,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增强,中國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宏偉目標。那麽,創新型國家應該是怎樣一種狀况呢?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分析道,這可以從荷蘭奇迹說起。
文章稱,6世紀下半葉,荷蘭擺脫了西班牙的封建統治而獲得獨立。獨立後的荷蘭似乎是一無所有: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祗有茫茫的大海日夜侵蝕著尼德蘭的海岸。但是,荷蘭人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的進程中創造了歷史:荷蘭成爲歐洲的經濟領袖,荷蘭的名聲達到了如此的程度,在意大利米蘭加工的天鵝絨祗有運到荷蘭,打著荷蘭天鵝絨的招牌才能賣個好價錢;阿姆斯特丹成了歐洲的商品與交換中心,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商場,“在這個商場裡有五光十色的商品,莫斯科人、波蘭人、瑞典人、丹麥人、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非洲人、希臘人和弗拉芒人在那裡討價,人群川流不息”。
荷蘭人是如何打破“初始不利”的條件而創造奇迹的呢?
文章分析道,概括起來,荷蘭奇迹的背後是荷蘭人的創造性和創新性。這種創新性有四點:
★發展服務貿易。充當世界貿易的“轉運使”和中介人,從而使沒有資源的荷蘭成爲貿易的强國。17世紀中葉荷蘭已經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商船隊,擁有16000多祗商船,其船舶總噸位相當于英、法、葡萄牙、西班牙的總和。當時成千上萬的荷蘭商船航行在世界的海洋上,他們經營外國商品,充當各地貿易的中介人和承擔商品的轉運業務,被譽爲全世界的海上馬車夫。荷蘭的安特衛普集中了全世界轉口貿易的40%。
★發展“信息服務”産業。作爲一種創新,荷蘭也是信息和知識的交換中心。1984年,伍德魯夫·施密特把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形容爲“信息的股市”。商人之間的私人交流,官方交流,實業家的商務往來,前來尋求避難和進行研究的學者訪問,所有這一切都促進了信息流和知識流的擴充和多樣化。信息流和知識流的發展爲荷蘭人帶來了無窮的財富。
★吸收新移民,促進社會職業分化和專業化。從1550年到1650年,移民到荷蘭的人口不少于100萬,僅僅是阿姆斯特丹每年就有近3000人移民于此。荷蘭政府在鼓勵移民的同時,鼓勵社會的職業分層。1728年一個名叫伯利的學者分析當時荷蘭的職業狀况:海上捕魚和造船的就業人口爲50萬,農業和淡水捕魚的就業人口爲25萬,加工業的就業人口爲80萬,供貨商80萬人。
★重視制度創新。荷蘭人創造了西方第一批有限公司形式的銀行之一——威塞勒換匯銀行,它是阿姆斯特丹金融生活的調節人;創造了向發明創造者頒發特許證書的制度,鼓勵各種工業發明的出現。
文章稱,荷蘭奇迹告訴我們要成爲一個創新型的國家,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中國的自主創新要圍繞著新型工業化道路來展開,在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上要有大的突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非常多的自主創新,例如,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如何使信息化能够帶動工業化,如何使工業化成爲服務業的助推力,如何發展中國的支柱産業,等等。對這些問題的解决程度,就是衡量中國創新水平的基本標準。
★要圍繞著資源進行合理的産業佈局,使自然資源的産業鏈條不斷拉長。在延長産業鏈條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使創新在各個産業領域無處不在。要圍繞著有深厚基礎的資源發展上下游的加工業,圍繞著製造業創新發展生活性和生産性服務業。有了强大的加工製造業,就可以吸引衆多的人才,有了人才,製造業的發展就會更加强勁。同時製造業可以催生出無數的産業機會,如汽車製造業可以帶來汽車維修業、汽車廣告業、汽車美容業、汽車保險業、汽車洗車業、汽車媒體業、汽車金融業等等。要善於在産業融合上進行各種創新性活動。
★要大力聚集專業人才,在一個區域內形成人才的高度聚集。倫敦之所以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是因爲那裡聚集著80萬的金融人口,紐約則有35萬的金融人口。鼎盛時期的荷蘭有50萬人口在從事造船業。沒有人才的高度聚集,就很難取得大的發展,也不可能成爲創新型的國家。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講:“杰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才群體,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國要成爲一個創新型的國家,就必須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科學技術人才群體和社會科學人才群體,每一個群體都有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優秀人才隊伍。中國要有上百萬優秀的金融人才,金融産業就能得到大發展,金融創新就會不斷涌現。
★要進行有效的制度創新。這既包括政府的制度創新,也包括法律制度的創新;既包括企業制度的創新,也包括公民權利制度的創新;既包括金融制度的創新,也包括知識産權制度的創新。這一點,胡錦濤講得非常清楚:“要實施激勵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及時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努力創造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法制環境、市場環境和各方麵條件。要加大對知識産權保護的力度,完善國家知識産權制度,健全知識産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强知識産權保護的司法和執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産權的各種行爲。”這些制度和政策祗要落實到位,中國成爲一個創新型國家是有充分保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