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香港的大學在內地招生大受歡迎幷對內地名牌大學形成沖擊。南方都市報刊登閭丘露薇文章稱, 如果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還有香港科技大學受人歡迎還情有可原,這幾所大學在國際上排名以及在學術上的地位,和北大清華及其他內地一綫大學是有得比的;但是沒有想到,今年連其他幾所二綫的大學,好像浸會大學、城市大學以及嶺南大學,也受到熱捧。
文章說,據浸會大學負責上海招生的老師介紹說,在上海,2000人爭大約100個名額,而且都是沒有獎學金的。同樣,香港大學有超過十萬人報名,結果挑選了3000人進行第一次面試,祗從裡面招250人。這樣的場面,連這些學校的老師都沒有料到。去年北京高考狀元,不去清華,去了香港科技大學;而今年兩個文理科狀元都參加了香港的大學面試,雖然也填了北大,但是到底選擇哪里,他們陷入了苦惱。因爲各有各的好處。
文章表示,確實各有各的好處:
第一,好的生源是好學校的保障,這一點香港的大學最清楚,如果依靠香港本地的生源,是辦不成世界一流大學的,正如他們師資都是來自世界各地,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在內地讀完本科和研究生,再到美國讀博的學者。香港的大學這樣努力爭取內地學生,爲的是學校未來長遠發展。其實香港的大學有一點是值得內地大學借鑒的,那就是非常注重面試結果。通過和學生的對答,面試是判斷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當然,前提是,這樣的手段是在公平的情况下被運用。
第二,香港的大學標榜的是英文教學。用英文教學提昇學生英文水平,方便他們未來到英美等國留學深造。當然,幷不是說內地的大學因爲不是英文教學,學生的英文水平就很差。英文祗是一種技能,幷不是一種知識,既然是技能,是有辦法可以學會,幷且運用得很好的,關鍵是自己一定要有心。
作者說曾在內地讀本科,然後又先後在浸會大學和香港大學念研究生。內地校園氛圍不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祗要自己有道理就可以挑戰老師,還可以聽到不同的善於思考的人的講座,豐富我們的思想。周圍的同學,來自不同的省份,可以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對於中國國情的了解,大學裡面算是一個開始,這也成了日後自己工作與思考的資本。相比之下,香港的大學有非常嚴謹的學習要求,讓你不能够偷懶,比如要看出勤率,要看每次做演示的效果,要看每節課有沒有參與討論,要看每次交的小論文,還有最後的論文寫得如何。祗是,過於形式化,往往有的時候會忽略了內容和效果。也許,這和香港所保留的英國人的嚴謹風格和傳統很有關係。
不少媒體認爲,選擇香港的大學,可以爲自己未來的工作找到保障,但這不是必然的,要看念哪家大學,同時也要看學習什麽專業。當然,如果學金融會計,香港就業機會不錯,今年港大就有一個學生,月薪七萬港元,進了一家跨國投資銀行。但是要記住,這永遠祗是個案,關鍵是自己要特別優秀。而且,得到是有付出的,如果這個學生日後沒有再去進修拿個名校的MBA,那麽很快他就會被公司淘汰掉。
但是看到香港的大學這樣火,內地名校也應該想想爲什麽吧。北大負責招生的老師,他承認內地的大學在課程設置上存在問題,而且機制方面比不上香港學校那樣靈活。不過他認爲,北大的就業情况幷不是媒體說的那樣很差,因爲北大學生50%到70%會昇讀研究生,或者到國外留學。他說了這樣一句——在內地,差的學校就業率往往很高。
文章認爲,其實教育是一種投資。一間好的大學,擁有足够的就業渠道,也是吸引優秀學生的一種條件。如果內地的名牌大學抱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理,那未來要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就會有負面影響。香港的大學非常注重學生就業情况,因此學生的就業輔導,聯繫拓展就業機會,都是學校花很多時間來做的事情,美國也是這樣,幷且會保持對畢業學生的反饋信息搜集。
其實香港的大學願意拿出幾十萬元來爭取一個內地優秀學生,就是希望通過培養一個人才,爲自己的學校積纍聲譽,這也是學校的一種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