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台灣時政評論員馮瑞傑在即將出版的5月號《中國評論》撰文,以「扁馬會」為中心評估兩岸關係的互動走向。
文章首先分析了扁馬兩人的政治盤算與動機:
——就馬英九而言,首先是其背負了華府方面有關落實軍購的期望;其次,憑藉人氣光環附體與當前台灣政壇票房毒藥陳水扁晤面,即使引起台灣部分人士擔心藍營可能蒙受「上駟對下駟」的損失,但志在二○○八大位的馬卻可藉此機會先消弭屆時可能來自綠營「聯美親中賣台」的污名;另以「衷心建議國政」之名,除展現出國民黨作為「忠誠反對黨」的理性形象,亦可迫使陳水扁在兩岸議題乃至「終統」因窮圖匕現而明確表態,進而藉之增益馬英九乃至國民黨在國內外的正面觀感。
——自陳水扁的考量而言,其一可對外昭示無論自己乃至執政黨當前是如何深陷困境、士氣低迷,亦無論對手是如何的氣焰高漲、民意相挺,最終,所有重大國家議題還仍需他本人親自拍板,才能定案。其次,以會面全程公開之便,再度直接向人民強調捍衛台灣國家安全與鞏固台灣民主的立場,以此強化深綠基本盤甚至企圖開拓民意版圖。最後,藉由與高人氣對手同場競技的表象,也可使自己利用政敵之手,突破之前支持度僅剩不及百分之二十的窘境。
文章認爲,被喻為台灣藍綠政黨最後尋求共識契機的「扁馬會」,在兩位朝野領袖「有交會,無交集」的過程裡畫下了句點。兩人在台灣應趨吉避凶、堅守民主的道德性目標上並無二致,但在技術上卻呈現出南轅北轍的差異。
在未來以馬英九為首的新國民黨將一方面拒斥台獨,另一方面卻要求北京對目前兩岸分治「現狀」予以尊重的堅持下,中南海如何站在既不失國家民族的道德制高點,又可針對台灣無論黨派皆予強調的「『獨立』現狀」加以善意回應,將考驗著中國領導人能否有大開大闔的政治雅量。
文章指出,如何重新塑造彼間民眾的國族認同,增加他們與大陸從事互動交往時的安全感,北京當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在北京仍堅持並渴望台北當局接受「一中」的情境下,能否給予台北「各表」的彈性,增加海內外對北京當局和平理性處理台灣問題的信心,勢將成為中南海層峰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