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中非能源合作何勞西方置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9 10:05:23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今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近一段時期以來,西方媒體有關中國“攫取”非洲石油資源、在非洲搞所謂“經濟新殖民主義”的鼓噪不絕於耳。每逢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非洲,不管這些非洲出訪對象國有無資源,西方媒體往往一律把這些旨在加強中非友好互利合作的出訪貼上“能源之旅”或“石油之旅”的標籤。

  文章說,的確,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和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確實需要進口石油來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自1993年中國成為純石油進口國以來,中國加快了能源來源多元化的步伐,和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互利共贏的能源合作關係。

  和早年西方殖民者依靠刀與火的血腥野蠻掠奪來攫取非洲資源的做法根本不同的是,中非能源合作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完全是建立在相互需要、合作共贏的基礎之上的。

  文章舉例說,此次胡錦濤主席出訪尼日利亞期間與尼達成的石油開採協定來說,尼方向中石油集團提供的四個區塊的油田開採許可證,兩處位於富產石油的尼日爾河三角洲,另兩處則位於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尚未開發的乍得湖區域。在這些區塊開採石油,不僅對歐美石油跨國公司在尼的石油利益不構成任何威脅,而且能通過資金和技術的輸入,幫助尼日利亞勘探和開採未知的石油處女地,實現投資來源的多樣化。不僅如此,中國還承諾投資40億美元用於尼日利亞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提供500萬美元用於購買抗瘧疾藥物、幫助培訓尼日利亞人控制瘧疾和禽流感。

  目前,幾乎所有尼日利亞石油生產都被西方五大跨國公司控制。尼日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瑞爾.奧畢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曾說,西方國家除了在有戰略意義的石油領域投資外,對尼日利亞的製造業沒有興趣。特別是西方石油公司在開採石油過程中,不採取有效環境保護措施,致使採油區遭受嚴重污染,惡化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居住條件。

  文章指出,而中國公司在能源合作之外,還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電力、通訊等領域與尼展開了全面合作。中國企業在尼開工廠,教給當地人技術,生產當地市場需要的產品。2006年初,尼政府和中國廣東新光國際集團簽署了一項總值達20億美元的改善尼鐵路系統的協定。2005年,尼日利亞向中國的非石油產品出口為尼創匯五億多美元。

  再看西方輿論熱炒的中國與蘇丹的能源合作。中國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參與蘇丹的能源開發。截至2003年底,中國石油公司在蘇丹共投入27億美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輸油管道,建成了一家年產250萬噸原油的加工廠和若干個加油站,不僅使蘇丹從一個石油進口國變成了石油出口國,而且擁有了一個集勘探、生產、煉製、運輸、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另外,中國還投資了2000多萬美元幫助蘇丹建設學校、醫院等生活配套設施。

  文章總結表示,由於中非雙方在能源領域有很強的互補性,加強互利雙贏的能源合作既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於雙方的共同發展。


    相關專題: 胡錦濤主席出訪美亞非五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