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新京報》今日社論說,為回應環保組織的倡議,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日前從家步行6公里上班。對於這個新聞,輿論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了“無車日”上,其實,官員步行上班背後行為示範意義比“無車日”本身更值得討論。
轉型期的中國,“道德失范”時有發生,而為重塑公民美德,我們往往把側重點放在宣教上。不過問題在於,再完美的道德理論也不能缺少踐行者,道德需要有它人格化的代表,使它從信條變為活生生的人物,成為全民的楷模。
那麼誰來擔當這樣的楷模呢?當然是被公眾目光所聚焦的社會公眾人物,如明星、學者、企業家等,當然,更包括官員。之所以說“更包括”,是由官員職業特殊性決定的,設想一下,如果一個環保局長天天開著高耗油的SUV去上班,那會起到怎樣的惡劣示範?如果一個衛生官員是一個鐵杆煙民,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如果有一個民政部門官員從來不參加慈善捐助,那他何以說服大眾慷慨解囊?如果一個公安局長見死不救,那民眾還能指望誰來保一方平安?
官員從政說到底是為了服務公眾,服務當然包括“說服、引導”的內涵,而說服最好的手段無疑是以身作則———政者正也。中國的歷史傳統,特別將道德楷模的重擔,放在政治家即官員身上。官員在所有朝代,都有教化當地民風的責任,官員自己也有為人民方軌垂範的責任,正所謂“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正風俗之道,莫先於守令之知所務。”
社論認為,拿此次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步行上班來說,去年9月北京多家環保組織曾發出“無車日”倡議,但當時卻沒形成什麼輿論聲勢。而這次不同了,有了環保局副局長的“大膽之舉”,一時間全國的媒體都在關注這件事。網路上也在熱議,節能環保的“無車日”理念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為更多人所接受。
在國外,官員為民眾做示範,型塑民眾觀念的做法也有很多。許多國家為了說服民眾獻血,政府官員帶頭獻血,如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他無論多忙,每年都去血站獻血1-2次;在日本,官員帶頭獻血甚至成了一項法定義務。還有,為了宣導市民坐公交,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市長都身體力行,如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平日基本坐地鐵上班,去年12月的紐約地鐵大罷工,彭博不得不和其他上班族一樣步行上班。
事實上,官員的道德垂範不僅對社會有利,也對自己也善莫大焉。試想一下,一個平日坐公交或步行上下班的市長,他無疑可以更多接觸市民,瞭解民生、民情,這種真切的認識肯定有助於他作出符合民意的決策。媒體曾報導,民政部一位元司長曾捐贈500元,但足足走了10道程式,他才拿到了免除的50元稅款,試想一下,如果這位司長不親自參與捐贈,他怎麼可能發現捐贈免個稅中間有那麼多“道道”呢?可見,官員的行為示範有利於官員和公眾相互溝通、增進理解,有利於官員發現所管理領域的真實一面,他付出的越多,收穫的也越多。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公民美德的養成也需要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啟蒙,而官員的行為示範是最好的影響、啟蒙方式之一。因此,我們不能小視官員步行上班這種行為的內涵,應該鼓勵更多類似的行動,讓良好的“官風”重塑公民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