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再被動地適應國際市場,現在是反過來考慮影響國際市場的時候了。”
5月26日,在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主張,在大宗能源商品的定價方面,中國應有意識地主動干預和威懾國際市場。
“國際能源商品市場基本形成了寡頭幷存的競爭格局,中國已成爲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但我們參與定價的能力被人爲壓低。”這是他得出的結論。
“中國正處於這樣一個石油消費快速增長、供求矛盾最爲尖銳的地區,國家石油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中石油發展研究部處長朱建軍說,中國石油安全面臨油價、油源、通道和政治等四大風險。
據專家預計,到2020年,國內石油消費量4.5-5億噸,國內原油産量保持在2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
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是,中國正在建立的石油戰略儲備,面臨著成本抬高的壓力。隨著低油價時期的結束,短時期內很難再遇到低價建倉機會。
“我們不應僅僅局限於追求儲備的直接回報,而應從爭取國際定價權的角度上,考慮加大在原油戰略儲備上的資金投入。”白明認爲,從宏觀上看,祗要能够對控制原油進口價格有利,戰略儲備的建倉成本高一些甚至在一定範圍內出現儲備虧損也是值得的。
他主張,現階段應適當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爲石油儲備,不僅能够增加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行使國際定價權的迴旋餘地,還有利於緩解人民幣的昇值壓力。
鑒於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資金的參與程度遠遠小於實物層面上的參與程度,白明建議,國家可以考慮在國際市場上投入一部分不以投機爲目的的資金,進行風險對沖,甚至在必要情况下付出一定的資金“護航”成本。
這些資金可以用來購買國外石油期貨和期權,形成隨時可以投入開採的後備生産能力。“這樣一方面增加國內供應的安全預期,扭轉國內企業對於石油價格波動的非理性逆向反應;另一方面强化對國際市場的威懾能力,加大國外投機資本炒作的成本。”
中國能源企業繼續實行“走出去”戰略,是中國爭奪國際定價權的又一有力手段。“海外項目决不僅僅是爲了多掙幾個錢。”白明認爲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項目,中國可以將自身對國際市場的定價影響力,向貿易同行或者貿易夥伴延伸,促動契約化的能源定價合作。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李明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