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熱"的冷思考:前景能否變"錢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8 06:28:41  


  中評社香港6月28日電/仿佛是一夜之間,一些上市公司對新能源表現出了异乎尋常的濃厚興趣。最近披露的有關公告顯示,從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到燃料乙醇、煤炭液化、煤基醇醚乃至垃圾發電,都已經成爲上市公司熱烈追捧的對象。從已投入和擬投入的資金量來看,除天奇股份(002009)僅爲500萬元外,G粵電力(000539)爲1.12億元,G湘電(600416)超過4億元,G天威(600550)天威英利太陽能電池三期工程擬投入資金甚至高達30億元。

  中國證券報文章稱,毫無疑問,由於傳統能源的日漸枯竭,可再生能源産業將擁有越來越廣闊的市場。專家預計,未來15年,中國僅風電這一塊的市場容量就至少在1500億元以上。但問題是,新增市場將成爲誰的市場?産業發展前景是否一定意味著相關上市公司的盈利“錢景”?
 
  國際巨頭唱主角

  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中國風能資源儲量爲32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風能約10億千瓦,居世界首位。 中國陸地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相當于2.4萬億噸標準煤,太陽能開發利用空間極大。

  1986年, 中國第一個風電場在山東榮城幷網。但是,到2005年底, 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僅爲126萬千瓦,佔世界風電總裝機容量5898萬千瓦的0.44%。 中國太陽能光伏産業同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20年來佔世界産量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

  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技術上的制約是一個重要因素。風機是風電産業的關鍵,也是風電産業的主要利潤來源。2005年 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49.8萬千瓦,其風電機組70.3%的市場份額被4家外資企業包攬。國産風機佔29.7%,比2004年的20%有較大增長,但是祗有新疆金風科技一枝獨秀(佔26.6%);其他國內企業合計佔3.1%,而且有的祗是樣機,距離商業化尚遠。

  爲了扶持本土風機産業,國家發改委去年出台文件,要求風電場建設中風電設備國産化率必須達到70%以上。這一政策使得國外風機巨頭改變策略,由原來的直接輸出産品改爲與國內企業合作,但關鍵技術仍掌握在他們手里,利潤的大頭還是被他們拿走。

  政策脉搏要把准

  新能源産業熱潮因政策而起,要想從中淘到真金,就離不開對國家産業政策的深刻領會。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鼓勵政策不斷出台,但新能源幷不等於可再生能源。財政部近日印發《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提出了對可再生能源進行專項資金扶持的一系列措施。《辦法》明確提出:“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重點是扶持發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生物乙醇燃料是指用甘蔗、木薯、甜高粱等制取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是指用油料作物、油料林木果實、油料水生植物等爲原料制取的液體燃料。”“可再生能源發電重點扶持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發電的推廣應用。”

  根據上述規定,涉足核能、煤變油、煤基醇醚燃料、以陳化糧爲原料的燃料乙醇開發,以及垃圾發電、秸秆發電等“新”能源項目的公司,都將被排除在“發展專項資金”重點資助對象之外。

  此外,天威英利計劃投資30億元,使太陽能電池組的産能從100兆瓦提高到600兆瓦,而每兆瓦需要17噸多晶矽。作爲生産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料,多晶矽在生産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電力,同時産生比較嚴重的污染。所以,雖然多晶矽嚴重短缺,國家仍然審批極嚴。有專家指出,生産多晶矽所消耗的電力,甚至比其生産出的太陽能電池能發的電還多。這意味著多晶矽産業在未來必將被能耗少、污染小的新技術産業所取代。上市公司介入這一産業,必須慎之又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