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台灣政論家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說,在台灣,諸如“豎仔”、“痞子”、“小人”等都是常見的罵人語。這幾個詞,在意思上很難區隔,可說是同義詞,只是有地域雅俗之別而已。“豎仔”是較雅的閩南語,“痞子”則是外省語,而“小人”則最普通。而我所以會來談這種罵人語,因為正是這種人決定著台灣的政治風格,也才把這裡搞得烏煙瘴氣。
文章說,先說“豎仔”,它指的其實也就是《周禮》所謂的“內豎”。指的是在宮廷裡跑送公文的小廝,或者宮中有事時當小衛兵的角色。因為他們皆不或年、不受禮法約束,跑上跑下才比較方便。這個字在現在的字典裡歸於“豆”這個部首,這是相沿成習的錯誤。近代最好的國學家王國維在《史籀篇疏證》裡即指出,它應該歸於“臣”部,因為“內豎”其實是一種小內官,而另外的“(豈寸)”則是“樹”這個字的聲音符號。王國維的這種說法已成定論。
由於“內豎”是宮中小雜役,可以亂搞也沒人理會。久而久之,他們這種沒甚麼教養和水準的形象即被擴大,成了標籤式的罵人語,小太監是“宦豎”,雖然成年但卻幼稚惡劣的則是“豎人”,小牧童叫“牧豎”……。沒教養、不成材、幼稚淺薄惡劣,皆可歸在“豎”的記號內涵中。
而“痞”則是指腫瘤之類的討厭東西,用它來指人,那種人是甚麼德性也就不問可知矣。“痞子”是指鬼扯賴皮、詭詐姦滑、讚漏洞搞鬼計、又懂得裝神弄鬼,懂得欺侮人但必要時又會吹牛拍馬的人物。他們像腫瘤一樣,讓人痛恨,但他們卻又硬是黏在那裡,我們完全無計可施。
而“小人”就段數更高了,“小人”是“豎人”的反面,因此“小人”一定讀過書,識過字,搞不好還有個甚麼不錯的學歷。但“小人”的麻煩,乃在於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財富權力,沒有做為一個人的核心價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許諾。因此“小人”必狡猾,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小人”必精打細算,口才滑利,說謊欺騙有如家常便飯。“小人”之可惡乃是你對這種人不可能躲得開。去算命一聽“命犯小人”,十個人有十個都會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躲在何處的命中“小人”會把自己害到甚麼程度。“小人”在我們的文化系統裡,是一種人們長期以來的恐懼。它的可怕是絕對不會有人把“小人”刻在額頭上,因而“小人”可能在身邊,也可能大官即小人,一輩子搞不完。
文章說,余秋雨在《山居筆記》裡把“小人”角色說得很好:小人,天天搞算計,總是向權力諂媚,最後總是會搞出以一大堆人為犧牲代價的濫攤子。這種人不必然是邪惡,但卻就是心術不正加討厭!“小人”有本領把沒事搞成大事,也有本領把自己的大事搞成沒事。“小人”因此而讓人佩服,因而“小人”才會愈搞愈多。台灣政治的“豎仔”、“痞子”、“小人”隔火相望,政治要水清石出,還早得很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