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2日電/6月11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三屆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上,由美、中、加、意、英、荷、韓、墨八國學者攜手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05~2006)》(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
該報告利用75個指標,對全球110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人才本體競爭力、企業本體競爭力、生活環境競爭力、商務環境競爭力、創新環境競爭力、社會環境競爭力以及產業綜合競爭力進行了計量與評估,中國有4個城市進入前70名,包括香港(19)、臺北(48)、上海(69)、北京(70)。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評說,雖然此次競爭力排名的結果還可再議,但是,通過其中的分項排名,我們還是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中國內地城市中排名最高的上海和北京,分別列69和70位元,在規模、品質、效率、增長、就業、結構、效益等7項指標中,兩城市的規模、增長、就業和結構指標都比較靠前,而品質、效率和效益指標卻不理想,在90位上下。這一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因為在上海和北京前面的城市,大部分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
社評指出,發達國家很早就完成了工業化過程,經濟發展策略也相應由規模型向效益型轉變。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基本上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甚至是在最近十幾年才開始的,而提高發展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則僅僅只有幾年。品質、效率和效益方面的巨大差距,揭示了我國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和效益。
而要做到這一點,同樣也能從報告中發現一些努力的方向:
社評表示,吸引人才和重視人才培養。正如該報告指出的,從全球視角來看,人才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起決定性作用。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人才的聚集存在“乘數效應”和“規模效應”,優秀人才在城市的聚集,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城市最終將會因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而獲得人力資源的規模效應。因此,要提升城市競爭力,如何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是我國城市必須關注的問題。對大多數城市來說,制定有效的政策或改善城市生存環境,是吸引人才和提升競爭力的有力手段。而對一些落後地區,在吸引人才方面可能短期內難有作為,但可以通過加大投入,加快培養人才來滿足需要。
加快都市經濟轉型。我國的大城市大部分剛剛完成工業化,有些城市甚至是以重化工業為經濟支柱。而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和一定階段後,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已不具比較優勢,這時必然會發生產業轉移。城市管理者必須採取措施,引導都市經濟及時轉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這樣,才能繼續支撐都市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也才能保持和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社評說,發揮城市群的整體協同作用。該報告顯示,大多數名列前二十位的城市,位於世界著名的城市群和城市帶中。這說明,城市群是培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際城市的搖籃。因此,我國的城市發展要有全局和整體規劃的觀念,應當在一定區域形成一定的城市群。城市群中各城市的整體進步和協同發展,將有利於提升城市競爭力。每一個城市都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幻想一枝獨秀的發展是不現實的。這不僅要在區域規劃中打破城市與城市的界限,甚至要打破省界,從而使各城市在發展中相得益彰。
社評認為,城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力量,而城市的創新能力,不僅決定著國家經濟能否可持續地快速發展,也決定著國家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大力提高城市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效率,不僅是城市競爭力提升的要求,也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