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6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本港八家大學將於二○一二年由現行三年制改為四年制。為配合學制轉變,「八大校長會」昨天公布了新的入學條件。
新入學條件的提出,相當重要。其重要性在於:大學收生要求直接影響到中學課程的設置以及學生的學習取向,如果大學收生要求能夠體現廣泛、均衡的一面,那麼,整個中小學教育也將會隨之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令學生的學習不再囿限於課堂、書本而得以更健康全面發展。
「八大」新收生條件的標誌,是明確列出了一個由中、英、數、通識四科組成的「核心科目」。這個「核心科目」,是對所有考生的統一要求,即不論修讀文史哲還是數理化,抑或工程、醫學、法律,這四科都必須要「過關」。如此就可以大大改變過去「文理分家」的不合理現象。
社論說,事實是,過去本港教育制度在舊有模式下,不僅大學「文理分家」,就是中學階段,也早在中三年級以至中一就「分家」,同一中學一批學生讀文組、一批學生讀理組,而且往往成績較優的一批都集中到理組。此一現象,當然是不健康的,不止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在此種狹隘的分科制度下,本港學生一向予人的印象就是視野狹窄、只知「讀死書」,缺乏融匯貫通和綜合思考的能力。而隨著近年「全人教育」興起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本港各大學也開始要求學生必須選修不同學院的科目,以及加強通識教育,但中學課程過分狹窄的「老毛病」仍未得到解決。因此,此次八家大學乘著轉換學制的機會,重新明確收生條件,規定中、英、數及通識必須「人人必備」,確實是一個可喜的訊息,而且必然會對中學課程的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社論認為,要求中、英、數、通識四科及格作為一個大學生的基本條件,豈止完全合理,而且極有必要。在今天知識爆炸、學科多元綜合化的年代,作為一位年輕人,語文基礎必須具備,基本數學不能沒有,通識教育更不可少;而且,此一模式,不但在中學、大學階段必須堅持,就是將來到社會工作,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專業,終身學習,也仍然離不開這「四度板斧」,而作為一個學習者也必會從中感受到莫大的趣味和得到教益。
社論指出,更值得高興的是,隨著本港教育制度恢復實行「三三四」學制,大學明確招生要求,中學落實課程改革,已推行多年的教育改革將度過最艱苦的「拆牆」階段而得以見到階段性成果。未來在學制「理順」之後,學生完成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只需要通過一個公開考試,就可以報讀大學。而在一個文理並重、兩文三語及重視通識的多元化結構模式下,學生可以有一個比較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壓力,教師也可以因才施教,「不拘一格降人才」,讓教育真正成為本港社會的重要資源。
當然,學制架構、收生條件、課程設置都只是「硬件」,本港教育要真正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面前還有十分漫長的路要走,需要有具備遠大眼光及作出承擔的政府,需要有熱誠、負責的教師,需要有有志氣的年輕人以及明理的家長,大家共同努力、付出,「百年樹人」的大業才可望大功告成。中、英、數、通識四科並列大學之門,本港教改又踏出切實的一步,值得高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