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有關專家測算,中國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佔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一,比非洲那些貧窮國家還低。
中國青年報發表評論文章稱,又是一個“世界第一”,可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世界第一”。
這讓人聯想起去年年底傳出的好消息。海外媒體說,中國已經超過英、法、意,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中國的GDP已躋身世界前列,但人均GDP仍然偏低,即使這樣,也不能爲基本民生投入佔GDP的比例比不上非洲那些窮國這一事實,提供合理的解釋。這一令人尷尬的事實後,究竟隱藏著什麽?
文章指出,中國幾乎擁有世界上最爲龐大的政府架構和最高的行政成本。儘管有關方面對於“媒體報道的官民比例數字頗爲不然,頻頻出面否認,不過,中國的行政成本過高的問題,恐怕誰都無法否認。極端的例子是:有許多基層陷于“吃飯財政”,甚至是“舉債財政”的泥潭,納稅人的錢都不够支付行政管理者的“人頭費”、“吃飯錢”,還侈談什麽基本的民生投入?
政府的主要職能應該是公共産品的提供者、良好市場環境的創造者、人民權利的維護者。出于計劃經濟的慣性,一些地方政府對經濟事務干預過多,甚至直接投資參與營利性項目的經營活動,成爲“經濟人”。與民爭利的結果,一方面破壞了經濟環境的公平與自由,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政府向公衆提供公共産品的職能——基本民生投入,在經濟學上是祗有投入不産出的“沉沒成本”,不符合以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爲己任的“經濟人”的理性選擇。
文章認爲,之所以民生投入過低,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衆無法有效監督公共財政的投入和支出。地方政府對財政支出擁有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對民生項目投入數量多寡、輕重緩急,話語權全在政府官員手上,既不必事先徵求公衆意見,也不必經過公衆同意——人大對政府預算雖有審議功能,由於諸多原因,依然存在權力虛置、監管不力現象。即使基本民生投資不足、效率不高,公衆也無權問責政府。
文章表示,政府對基本民生投入不足,保障不力,勢必影響公衆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進而影響公衆的投資、消費信心,這對經濟的發展是有害無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