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從經續會後遭諸天王圍剿、經貿登陸鬆綁確定受挫,到乍得無預警與台灣斷交,讓陳雲林訪台的機率近乎於零。本來就已風雨飄搖的“蘇修”路線,看態勢似乎是真玩不下去了。
社論說,從幾個官員的強勢表態已經呈現了這種徵候:“陸委會”明示要求對岸必須先派人來台就乍得事件作說明並道歉,再談陳雲林來台事宜,這跟說“你不必來了”沒有兩樣;金管會新任主委施俊吉更誇張,職務都還沒交接,就表態說不可能開放台灣的金控業和銀行赴大陸開分行,連推動國際板吸引台資回台上市的政策都說要重新評估了。走到這一步甭說“蘇修”了,根本就與“積極管理”合拍了。
社論指出,這跟鴕鳥式的“精神勝利法”有什麼兩樣?不准陳雲林訪台,不讓金融業者登陸,是在懲罰大陸嗎?若是讓陳雲林訪台,得到掌聲只會是台灣,不讓陳雲林來,除了出氣,亦不過是讓兩岸少了一個對話平台而已,於大陸何傷?不准金控業與銀行登陸,叫苦的會是台灣業者,現在全球金融業者都削尖了頭想擠向大陸布局,台灣金融業晚一天登陸,徒然喪失布局先機而已。換言之,台灣業者才是真正被懲罰的對象。民進黨此番再一次將兩岸開放的機會之窗關閉,重回基本教義路線,在未來陳水扁有限的任期內,加上兩次關鍵選舉的激盪,要找到其他更好的開放時機,真的是很難了。我們甚至覺得,“蘇修”這個名稱大概就此進入歷史了。
當然知道,“蘇修”從一開始就是媒體杜撰的名詞,它是針對蘇貞昌就任“閣揆”後,對兩岸事務展現的“多談問題、少談主義”的務實風格,所刻意賦予的標籤,蘇貞昌本人倒是從未正面對待過這個標籤。問題的重點是,外界會建構這個標籤,除了凸顯蘇貞昌相對於扁的自主性與差異性之外,也隱含著期待蘇貞昌能擺脫意識形態的枷鎖,走出某種不一樣的可能性。要知道不論是“戒急用忍”還是“積極管理”,已經在台灣結結實實走了六年,這六年的實踐並沒有成功的封阻台灣的資金外流,也未抑制台灣產業出走外移的幅度,更未見台灣產業結構出現計畫性的進階與升段。在此同時,台灣鄰近的南韓、香港與新加坡等則無不善用自己鄰近大陸的優勢,藉由原料、資金、技術、勞力與市場的有效布局與分工,紛紛走出一條具競爭力的新路徑。所有數據都充分證明,原本地理位置最佳,競爭條件最好的台灣,已經因為這幾年的故步自封,而付出極為可觀的代價。
社論又指出,講實在話,某種程度上“蘇修”這個名詞的出現還是情勢給逼出來的。蘇貞昌不會不知道綠營的“政治正確”是什麼,也清楚知道偏離這個政治正確所可能承受的壓力。但這不正是做為執政黨該有的擔當嗎?試想,拚經濟拚了六年,唯一的成就即是拚掉五位經長與財長,而台灣經貿會一再陷入困局,正是在兩岸經貿政策上一再以政治思維凌駕經濟專業。蘇貞昌要延續過去六年的老路當然很容易,在黨內也最不會受到爭議,但卻也將蘇“內閣”未來所有的想像空間都堵死了。
社論認為,對目前氣勢低迷的綠營而言,“蘇修”所象徵著絕對是資產而不是負擔,它為綠營能否走出意識形態的死胡同提供了多重的可能性。要知道,陳水扁在二○○○年能在情勢並不看好的條件下贏得大位,就是藉由標榜“新中間路線”所締造出的想像空間,而後來是他自己要選擇從“新中間路線”退卻,這個路線的本身依舊存有操作性,而“蘇修”的標籤正是啟動了這種操作的可能性。如今民進黨上上下下爭相去“蘇修”而後快,等於也就封阻了蘇貞昌朝中間拓展的所有可能性。
社論總結,當然,在觀察蘇貞昌怎麼面對這次試煉,要北京未來在兩岸“外交”戰中對台灣釋放善意,根本不可能;要綠營內部放鬆對基本教義的堅持,同樣不可能,而全球化浪潮的時間表則是一刻也不得停,一向標榜務實的蘇貞昌此刻如果真的將“蘇修”一腳踩熄,等於也將自已走出陳水扁陰影的機會給錯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