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1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刊登一篇文章說,一如從前,在萬家團圓的新春佳節,親情、溫情、激情釀造的年味兒,溫馨熱烈地飄蕩在中華大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樣的感情激蕩代代相承,這樣的文化傳統接續千年。所不同的是,如今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春節歡慶活動的大潮迭起,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節日正在異國他鄉煥發異彩。
文章說,這是我們逐漸熟悉了的場景: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盛裝的春節遊行隊伍,倫敦市中心繁華的牛津街上高掛的大紅燈籠,紐約將農曆春節納入公共假日後的紅火場面,約翰尼斯堡規模一年比一年大的慶祝活動……這些年來,每逢中國農曆新年,從歐洲到北美,從非洲到亞洲,都可以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在海外,春節不再只是華僑華人的節慶,它正逐漸融入所在國的社會生活。
春節在海外形成一股股熱潮,令許多中國人心潮起伏,有人提出“讓春節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節日”,甚至稱之為“中華文化復興的標誌”。確實,我們可以把春節看作中國文化邁向世界的一個堅實腳印,也相信“春節熱”不是孤立的現象,其背後是“中國熱”在助推,支撐它的是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穩步提升。
文章表示,將春節呈現的“國際化”趨勢看作是中國國力上升的結果,這對於許多熱切盼望中國強大的人士來說,無疑令人振奮。但如果認為春節的“國際化”只是由於中國國力的上升,則未免不夠全面。實際上,作為一種具有濃郁本土色彩的民俗文化,中國的春節文化之所以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特別是進入一些主流文化價值觀高度趨同的西方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今世界政治、文化的大背景。
近年來,與經濟全球化共生的,是人類社會和文化藝術的商品化趨勢,以及文化中心主義的強勢盛行。這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同一個問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它關涉各民族能否在今後安身立命。從這個角度出發,“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信念日益為人們接受。
文章指出,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外國政要在對本國亞裔的春節賀詞中強調,“保留你們珍貴的傳統,確保你們的家庭價值觀、信念及尊重傳統會由子孫一代接一代相傳下去”,他們認識到多元文化會使國家更強盛更進步。而“中國文化年”在法國結束時,法國文化部長“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建設世界和平的政治模式”的判斷,也是同一理念。因此,內含和諧團圓的價值追求,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春節文化,才會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
在“保衛春節”與“抵制耶誕節”等觀點出現之時,在國內傳統文化日趨式微的種種憂心之中,我們需要更加開闊的文化視野。這樣才能既不至於在面對外來文化衝擊時,產生過激的行為,也不至於在看到本民族文化光大時,滋生不切實際的情緒。中國經濟既已走出國門,中國文化邁向世界便成為一種順理成章的期待。此時我們更需以健康心態理性看待中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並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和吸收他國優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