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帛:台灣政局演變中的“近似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4 10:07:52  


  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香港時事評論員陳子帛今天於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題為“台灣政局演變中的‘近似值’”的評論文章,指出紛擾多時的罷扁案6月27日闖關失敗,這是人們預期的結果。但餘波未了,台灣政局隨即進入一個新的博弈階段。在瞻望台灣政局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軌跡和脈絡之前,可先回顧前一階段島內政治情勢的發展過程。文章說,這裡面有一種“近似值”的現象。

  文章分析,首先是美國和中國大陸的態度立場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疊合。眾所周知,北京和華盛頓始終是直接或間接影響、鉗制台灣局勢的兩個主要外因。在這次罷扁案過程中,北京自始自終沒有發言,甚至連例行的表態都沒有。而在這種官式靜默的同時,不同的管道向台灣朝野所傳遞的信息卻是一致的。歸納而言,就是靜觀其變,不欲其亂。

  “不欲其亂”,似乎也是華盛頓的既定立場。薄瑞光訪台親眼觀察台北政局的變化之後,表明了美國的態度,就是一切依法行事,避免流血沖突,不可嘗試任何法理台獨的冒險行動。雖然外界傳言美國對泛藍倒扁樂觀其成,但跡象顯示,美國無意直接插手,終結點也是“靜觀其變,不欲其亂”。

  “不欲其亂”成了中美兩國應對近期台灣局勢的共識,而其出發點就是維持台海現狀。中南海和白宮維持現狀的動機殊異,但此次在面對台灣內部政局時,殊途卻可以同歸。這個“近似值”的產生,決定了這次罷扁案所引發的風暴被限定在可以掌握、可以預測的范圍之內,而不會瀕臨失控。

  其次是陳水扁和民進黨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權宜性的互動。在罷免案問題上,民進黨之所以護扁,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運作。如果對罷免案采取分割立場,勢必會出現一損俱損的結局。若袖手旁觀在野黨的程序罷免,受害最大者不是陳水扁,而是民進黨。

  文章表示,一個民意支持率極低,被媒體和大眾認定為失德、失格、失信的“總統”,基本上已經諸事不宜,被廢了大半武功。圍繞陳水扁家族的弊案仍然不斷被揭露,極有可能影響到年底北、高兩市市長以及明年立委的選舉形勢。為了維持執政地位,民進黨選擇了保扁而不是棄扁的策略。

  盡管如此,民進黨各主要派系和主流勢力,也都意識到保扁實際上同樣會極大傷害民進黨。為了一個貪腐弊案纏身的陳水扁,民進黨雖然暫時獲得了喘息盤整的時間,但將來失去的可能會更多。

  在民進黨以及泛綠陣營內部,已經出現了“陳水扁不等于本土政權”的說法。這是一個新的立場切割。與此相應的是,民進黨全體立委缺席罷免案的最后審議程序,既可以理解為對罷免案的杯葛,也可以理解為與陳水扁進行某種程度的切割。

  文章指出,人們自然也注意到,台聯黨這次盡管進入議場,卻集體投了棄權票而不是反對票。李登輝對此給予的高度評價令人側目。誠如台灣媒體所指出,過半數立委贊成罷免,卻沒有一個立委表示反對﹔民進黨立委選擇的是不進入議場投票,這對陳水扁是沉重的打擊。連自己的政黨都無意為他挺身而出,這是一個致命傷,也是本土政治勢力的致命傷。

  民進黨的不投票和台聯黨的棄權票,也是這次政局發展變化的“近似值”。台聯黨投棄權票意味著李登輝和陳水扁出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切割,這與民進黨不投票的主要驅動力也是殊途同歸。

  上述兩種“近似值”,一個從外部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台灣政局不至于失控,另一種則凸顯了原本“鐵板一塊”的泛綠陣營,在“捍衛本土政權”的前提下,彼此搶奪該陣營的主導話語地位,凸顯了民進黨主流勢力的自我救贖,凸顯了民進黨和台聯黨都在盡力去除“陳水扁因素”的負面影響。這就為即將出現的新一輪政治博弈,做出了鋪墊。

  還有一個帶著明顯裂痕的“近似值”,就是泛藍陣營在這次罷扁過程中的不同取態以及后續動作,這些都主要體現在究竟是否要推動倒閣案的問題之上。親民黨以及宋楚瑜、國民黨以及馬英九,雙方給外界最深刻的印象是,前者激進,后者緩進﹔前者充滿機心,后者被動承受。

  文章分析,泛藍陣營在進入馬宋互動階段之後,彼此之間的心結并沒有完全化解,個案合作的處處設防,在罷免案推出的前前後後都有比較明顯的表現。橘子難於變藍,但宋楚瑜在日益邊緣化的過程中,其理念和立場與國民黨的“近似值”依然可以維持,但卻會更多扮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壞孩子角色。

  這些“近似值”現象的存在,將主導或影響台灣政局未來的發現方向和基本內容,也將使得台灣政治版圖的色彩區隔變得更加斑駁。而調色板上,也將出現更多短暫的或者相對長久的色彩變化。

  在此之前,人們很難想像李登輝在陳水扁最需要支持之際,會從背后對民進黨和他本人重重插上一刀﹔人們也很難想像,宋楚瑜和馬英九之間的互動關系會如此壁壘分明﹔人們當然也很難對中美兩國之間會有如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近似值”的出現和存在,意味著台灣政局還有很多超乎想像的可能性。其中包括,王金平代表的國民黨本土勢力有可能和民進黨謝長廷結盟﹔罷免案暫時告一段落,雖然呂秀蓮與王金平的結盟前提暫時歸零,但李登輝在維護台灣主體認同意識的前提之下,借用馬英九夾擊宋楚瑜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爭奪政治利益,爭奪主導權、話語主控權之下,還有什么事情不會發生?

  文章認為,台灣政局還在“亂中有序”的大框架內運行。台灣的民主化過程,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遺憾和教訓,但它畢竟是中國人的社會的第一次嘗試。

  “近似值”的出現,究竟是政治整合過程中的趨同現象,還是在醞釀重大轉折點之前的吊詭現象,對此也許有仁智之見。但可以確定的是,正是因為“近似值”的出現,所以才使台灣政治情勢發展顯得“精彩”和迭宕。筆者只是希望,在一次又一次補課之後,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也能不斷注入扎實的內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