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台灣罷免案在六月底剛告一段落,才過半個月,就由“親綠”學者與美麗島受難者“接棒”,發起全民連署“倒扁行動”。雖然發起人錢永祥含蓄地表示:“我們祇是張牙舞爪的小花貓,不要把我們想成發威的大老虎。”然而,由昔日並肩作戰的夥伴出面嗆聲籲扁下台,無疑更對搖搖欲墜的陳水扁政權丟下了一枚超級震撼彈。
閒聊激盪火花 長期不滿一次爆發
新一期《新新聞》報道,由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主持的“倒扁行動”,其實最初,是中研院同事另一位研究員錢永祥在六月上旬與吳乃德互通電子郵件時,對於藍綠陣營在罷免案處理過程中,演出荒腔走板的行為感到相當不滿的一種宣洩。沒想到,原祇是私下閒聊、抱怨,在兩人互相交換意見後,卻迅速激盪出“改革”的火花,進而引發出具體的“倒扁”的概念與行動。
行動的初期,由吳乃德與平時交情甚好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聯絡,再由黃長玲、范雲兩人負責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范雲回憶起自己一聽到這個消息時,第一個反應是興奮地大叫:“好,要做!”對於執政黨長期以來的憤怒情緒可想而知。
經過多次討論後,吳乃德等幾位核心成員決定找學者跟社運工作者來主打第一波行動,“因為畢竟人數不多的時候,要有一些理由,你說的話,扁政府要聽。如果我說,找了一些民眾,譬如說有八十個人跟著我,那他就說,這些是泛藍民眾。”主導整個行動的召集人之一范雲冷靜地分析每一種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她指出,另一方面,還要過濾第一線媒體人與政治人加入行動,免除雙方的尷尬與困擾,也避免外界產生其他的聯想。錢永祥也說:“就是要讓綠營的群眾知道,這些是我們的人。”
昔日學運戰友 今日為民主再出擊
嗆扁行動在得到兩位得力助手的幫忙、大力號召後,逐漸有了眉目。接著,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吳介民、專欄作家郭宏治陸續加入進行串聯行動,透過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張富忠的關係找來另一位美麗島事件受難者紀萬生,到了後期則有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陶儀芬、清大社會所助理教授陳明祺等人參與。
核心小組名單都確定之後,大家平時就用電子信件連絡、彼此交換意見。
草擬聲明稿的階段,主要由錢永祥、吳乃德、陶儀芬、陳明祺操刀,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黃文雄、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等人也給予了一些意見與討論。由於議題迅速得到眾人的回響,計畫緊鑼密鼓地進行,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這一群昔日學運夥伴再度聚集起來,誓言要給當年曾經並肩作戰的同志、今日的民進黨高層,一張情節嚴重的“紅牌”。
字眼一再斟酌 避免冠上政治帽子
不過,一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人擔心會弄不起來。因為光是要擬出一分“完美的”籲扁下台聲明,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就折騰了將近三個星期。聲明稿最早是由錢永祥寫稿、中研院助理研究員徐斯儉又改過;第二版才是由吳乃德主寫。
第一版跟第二版的內容差很多,原本第一版訴求是“民進黨主動要求陳水扁下台;國民黨二○○八年前表態不會去要求政權。”可是很多人對這個版本有意見,認為想要在一篇短短的聲明稿中談太多事情,反而變成“大雜燴”,不但沒有辦法集中火力,更顯得沒有力量。再加上錢永祥覺得由他操刀,容易被外界誤認為是藍軍主導引發戰爭,反而模糊了訴求的焦點;因此,第二版的聲明稿就改弦易轍,錢永祥退出,由吳乃德撰稿,以非宣戰的口吻表達訴求;後來郭宏治才又加上對民進黨的要求。這篇聲明稿中的字眼一再斟酌,除了聚焦“扁下台”的訴求外,更強調民主政治跟社會運動的理想目標。
除了草擬聲明稿的過程一波三折之外,何時出手也引發內部爭議。經過小組討論後,一致決定不在罷免案進行時發表“呼籲陳水扁下台”的聲明稿。台大社會系副教授林國明就解釋,如果在罷免案時出聲,不但失去了討論制度的空間,改革的可能性更可能被嚴重壓縮,而且容易被外界冠上是“藍軍的打手”“被媒體利用”的大帽子,反而是得不償失。
未料,罷免案結束後,又有另一波歧見。“在罷免案結束後,有很多朋友覺得,是不是時機過了,東西沒有用了?”“但是問題不是這樣的,看到社會目前的反應也不是這樣的。”郭宏治很慶幸最後還是堅持發表這一篇聲明稿,提供了一個讓大眾思考目前政治現狀的一個溝通機會。
連署意見繁雜 范雲出馬亦遭質疑
聲明稿改了又寫、時機延了又延,就連進行連署的時候,也發生許多狀況。即便是當年野百合學運的領袖范雲親自出馬進行聯絡簽署事宜,也難免遭受質疑。“我有一個以前也是參加學運的朋友、現在也在學界,他就回我e-mail說,要連署當然也是可以,但是他覺得將來可以談制度上面的問題,包括政商關係如何規範。”由於收到的意見非常繁多、也非常繁雜,有許多人大表贊成、也有許多人大聲撻伐,更有人提議乾脆組成一個“反貪污聯盟”。范雲坦承,有些人是看到連署名單就一口就答應;有些人則是猶豫很久,需要經過一個說服的過程。
范雲分析主要有三種歧見:“有些人質疑為什麼我們不談媒體的問題?認為媒體對於馬英九、與扁政府有非常不公平的對待。”她說,這還是站在比較支持的立場,不忍心在這個時候做一個批判。另外一種來自於法律跟制度,“究竟到哪一種標準之下,陳水扁應該下台?”“第三種則是阿扁下台會更好嗎?”范雲笑說,還沒發表聲明稿前,在學界就已經引起了不少漣漪。不過范雲仍然不氣餒:“就覺得這個事情不管人多人少都要做。”
以靜才能制動 觀察後續再做打算
至於要用什麼方式呈現聲明稿的內容?這方面倒是口徑一致,大家都同意召開記者會提出呼籲。昔日的學運人士這回不走街頭運動,倒不是怕天氣熱,而是觀察這些年來,由於藍綠政營不當操弄族群的結果,擔心激情的抗議方式祇會吸引深綠,無法招徠淺綠選民。
祇不過,七一五聲明稿“意外地”在發表前兩天提前曝光,媒體大作文章,甚至把記者會場擠得水洩不通,小組成員連聲說是“美麗的錯誤”。因為原本小組的決議是,避免造成各人看法歧異或是東漏西漏的情況,與會成員事前一律對外噤口。新聞聯絡人范雲跟郭宏治原本還想說,記者會租一個更小的場地就可以了,事前甚至打算一個個打電話通知報社高層,請他們“關照”一下,如果媒體的宣傳仍然不夠,再考慮是否要購買廣告。不過看著局勢演變成記者頻頻打電話詢問、兩報又做頭版報導,他們就知道不用宣傳了。還有記者對郭宏治反映:“這是近年來少見的,不是因為爆料而爆滿的記者會。”
記者會圓滿結束,陳水扁也連著兩日危機動員,外界視為這是嗆扁學者的勝利。然而下一步,該怎麼做?學者們則是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祇能觀察後續的變化,再做打算。中研院助理研究員吳叡人笑說,此時是“無招勝有招”、以靜才能制動;范雲也直率地說:“如果我們每天都跟你出一招,你會覺得,這一些學者在幹什麼?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沒有必要嘛!又不是選舉。”
排除激烈抗爭 上電視與人民對話
不過,她也透露,考慮到看報紙的讀者與看電視的觀眾是不同族群,所以後續行動不排除也會有一部分人去上CALL-IN節目,直接與民眾對話。紀萬生也公開表示,如果陳水扁還不知道要深刻反省,他將以個人名義發動抗爭,動員群眾包圍“總統府”,以及法務部長施茂林、調查局長葉盛茂的住所,用極端的行為來表達強烈的抗議與不滿。然而,其他學者成員對於紀萬生發表個人評論的“擦槍走火”,多半不願表示意見。吳乃德說:“之後我們頂多祇是再辦場學術會議吧,紀萬生是紀萬生啦。”
藍營發動的罷免案才在六月底轟轟烈烈落幕,陳水扁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馬上又得埋頭苦思如何化解另一波來勢洶洶的下台聲浪。而這一次,還是“自家人”--野百合以及美麗島事件的同志帶頭起來造反,無疑是讓陳水扁顏面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