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1976年大地震後的唐山市(資料照片)。 新華社 |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使唐山這個有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遭受滅頂之災,瞬間夷為平地,24萬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之中。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災難都是以更大的歷史進步作為補償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同時也帶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座城市的毀滅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潰更是可怕。無數事例証明,每遇重大天災人禍,家園被毀或痛失親人,有的人會消極沉淪,陷入強烈的悲痛無法自拔。中外歷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後都發生過嚴重次生災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災民精神世界的崩潰,引起社會動亂的發生。
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後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無私援助下,唐山依靠這種精神支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災區生產生活,震後不到一周,數十萬群眾衣食、飲水得到解決﹔震後不到一個月,災區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震後第一個冬天,災民全部住進了簡易房﹔震後一年多,工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震後頭10年,唐山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奪取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巨大勝利﹔又一個10年,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第三個10年,跨入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和鼓勵下,唐山人醫治了地震造成的創傷,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榮譽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唐山大地震給全世界的地震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痛苦但又極具價值的天然“實驗場”。30年來,世界各國的地震工作者絡繹不絕地來到唐山,研究地震孕育和發生的規律,從而為戰勝地震災害提供理論、方法、依據和指導。
在唐山大地震面前,科學家們更加深刻認識了地震的極端複雜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數十年致力於地震研究的專家許紹燮指出,在探索地震和地震預報征途上,將會遇到許多“想不到”的現象,而每領悟和破譯一個“想不到”現象,就在地震和地震預報的征途上前進了一步。
地震災難在現有的人類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發生,那麼人類是不是在地震災害面前就只能被動承受?唐山成功的抗震實踐告訴世人,科學的地震觀和預防行為,能夠大大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傷亡。
幾十年來致力於地震社會學研究的王子平教授,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王子平研究發現:即使在地震發生、房倒屋塌的情況下,人依然有著生存空間,有著防衛和保護自己的可能。關鍵在於人們擁有一定的地震科學知識,並在地震前、地震發生時、地震發生後能否採取及時、適當、合理的避險與自救行為。這是在犧牲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之後得出的珍貴歷史經驗,這是地震災害觀的一大飛躍,并推動了中國地震社會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產生。(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