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著眼于共同和長遠利益,通力阻遏經濟民族主義的逆流,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 |
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最近,國際上涌起一股經濟民族主義的逆流。美歐等發達國家對一些跨國購幷筑起壁壘,發展中國家也放緩經濟開放步伐,由此引起人們對經濟全球化前途的憂思。瞭望發表文章如是說。
在美國,國會3月份否决阿聯酋迪拜港口公司控制美國六城市港口經營權;在歐洲,法國和盧森堡中止了英國米塔勒鋼鐵公司收購法國的阿塞羅鋼鐵企業;在亞洲,新加坡淡馬錫公司收購泰國企業,引發泰國政治危機;韓國也出現抗議活動;在拉美,阿根廷總統內斯特宣佈暫停牛肉出口,以制止國內價格上昇。
上述事件,都是政府動用行政力量,對國內企業或産品實行保護,阻礙外國公司幷購本國企業及進口外國産品,這被稱爲經濟民族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或經濟愛國主義。
經濟民族主義逆流涌動,是各種經濟、政治和社會氣候相互作用形成的。美國的迪拜公司港口案,主要出于政治原因,反映出911事件後美國對恐怖活動威脅的關切。同時此案還有美國內政的背景,民主黨想借布什任期無多、民意支持率下降之際,削弱白宮影響,爲11月舉行的中期選舉佔據有利地形。當然,經濟考慮也是迪拜公司案的重要因素。美國經濟目前受雙赤字拖纍,加上媒體推波助瀾,一些國家或外國公司便成了替罪羊。而歐洲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也出于經濟和政治原因。歐洲近年財政預算惡化,經濟低迷,失業率處於幾十年來的最高點。儘管實現了統一的歐盟,但未能制定出共同外貿和共同農業政策。舉例來看,蕭條的經濟和高失業率,引發法國最近的大規模學生抗議活動。法國政府便舉起“經濟愛國主義”的大旗,動用行政力量,阻撓外國企業和産品的進入,以安撫民心,穩定社會和經濟。
從更深層次看,經濟民族主義逆流的涌動,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進程。這個在21世紀給許多國家帶來發展和繁榮的大潮,也卷起了沖擊與挑戰的苦水。自由貿易、離岸外包、跨國公司的出現,總體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增加了就業機會,但也損害了一些國家和群體的利益,引起新的沖突。
文章稱,與以前相比,這一系列經濟民族主義事件表現出許多發人深思的新動向。首先,從前反全球化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他們抱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這次逆全球化而行的是歐美的發達國家,說明這些國家的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也逐漸不能經受開放和競爭風險。特別是教育、醫療和律師等服務業進入自由貿易領域,可能影響發達國家許多群體的利益。看來,發達國家不再是經濟全球化的完全贏家,也開始嘗到全球化的苦痛。
其次,以前反全球化的主角,是一些國家或國際的非政府組織,譬如勞工組織、環境保護組織等,而這次打頭陣的,是發達國家的政府。美國國會對迪拜公司幷購案反應過度,將企業兼幷的經濟行爲政治化,甚至扯上反恐、文明沖突的政治和安全問題。法國政府甚至公開提出“經濟愛國主義”的論調。這說明,西方國家的政治、安全與經濟的結合在增强。受凱恩斯主義的驅動,美歐國家的政府更深地介入經濟領域,管制跨國的貿易和經濟往來,這些政府有朝大資本直接代理人蛻變的趨勢。公共管理中,政府在“市場失靈”情况下介入和管制經濟,本無可厚非,但將純粹的經濟問題政治化,則會增添問題的複雜性,損害包括自己在內的各方利益。
不過,這次經濟民族化的逆流,幷不能扭轉經濟全球化的大勢。發達國家的經濟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愛國主義,是對經濟全球化的一種必然反應,但不代表全球化要走回頭路。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承諾繼續推進貿易自由化。歐盟最近發表聲明,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儘管發生否决迪拜港口幷購案,但仍將推動經濟全球化作爲其外交政策。美國貿易談判副代表施瓦布,3月20日表示反對貿易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指出二者損害美國經濟發展。美國最近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就包含“通過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開創全球經濟的新領域”的內容。
再者,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已獲得制度和體系的保障,如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盟等。雖然這些組織有時被指責偏向發達國家的利益,但它們仍是目前公認的、能够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表意見、制定規則的機構。儘管分歧很大,但多哈回合關於農産品自由貿易的談判還未夭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利茨說過,經濟全球化的好壞,不在於全球化本身,而在於如何應對全球化。就像一輛行駛中的自行車,全球化祗有不斷前行,且越騎越快,才不致于傾覆翻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著眼于共同和長遠利益,通力阻遏經濟民族主義的逆流,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