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哪里能誕生民間金融家
http://www.CRNTT.com   2006-05-01 07:21:33


  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相比對民營銀行牌照近乎好高騖遠的追求,從衍生品市場來認識和掌握金融工具,是實業家近在眼前且無法回避的現實之需。《中國企業家》雜誌文章如是說。

  對於覬覦民營銀行牌照的實業家來說,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近日“我國銀行業已經飽和,因此將審慎設立新機構”的表態,可謂一支“鎮靜劑”。從2000年徐滇慶教授組織民營銀行試點起,6年來民間實業資本在這一高度壟斷領域的突破幾乎可以定義爲顆粒無收。

  文章稱,成爲金融家對於實業家來說確乎具有揮之不去的誘惑力——不論是出于“破壟”的雄心,還是出于“獲取現金流”的小算盤,而興辦民營銀行則是實業家的這種心理沖動的集中爆發。但其實對於有志于成爲民間金融家的實業家們來說,機會或者說挑戰就在身邊。這就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舉個匯率的例子,如果說三年前,中國的實業家對於人民幣匯率風險可以不聞不問,那麽從去年匯改以來,匯率天天在變化,選擇金融避險工具就變得非常之重要了。有人估算過,中國的製造企業出口的毛利潤率祗有5%,人民幣如昇值5%,理論上講其利潤就將化爲烏有。在製造業領域長袖善舞、在全世界所向披靡的中國企業家們難道還能對此安之若素嗎?

  文章指出,還有一個可能讓中國的民間實業家們震動的數字:2003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爲15.2億美元,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總額是其10倍以上。目前國內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衍生品爲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但2003年的成交金額不足90億美元,僅爲當年中國貿易總額的1.06%。說白了,相比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國的實業家們在現貨交易中的賺的不過是小錢,而且風險極高。這幾年,包括石油、銅等在內的全球大宗原材料價格猛漲,國外的金融投機者狂賺其錢,而中國的製造企業祗有叨陪末座的份兒。這不能不說是個大悲哀。

  文章認爲,這幾年,由於陳久霖事件、國儲銅事件的發生,應該說,中國製造企業對於看似摸不著邊際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認識可能遠遠不够,距離掌握金融衍生品工具避險更是差之甚遠。

  有人講,2006年是中國金融衍生品籌備年,據信,中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將在年底前成立,股指期貨、外匯期貨、利率期貨等品種將相繼推出。文章說,雖然對於在國際貿易上吃盡苦頭的許多中國實業家們來說,這一刻來得有點晚,但畢竟意味著一個全面練兵的開始。從這裡誕生中國的民間金融家,對此我們絲毫不應該感到奇怪。原因很簡單,相比對民營銀行牌照近乎好高騖遠的追求,從衍生品市場來認識和掌握金融工具,是近在眼前且無法回避的現實之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