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地方經濟過熱中的換届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2 07:07:52  


  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而又敏感的時刻,幷不過分。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分析說,經濟偏熱需要調控,房價過高需要抑制,社會不公需要平衡,金融改革正在進行……正是在這樣一個關鍵口上,才能真正體現執政者的智慧與藝術。此時,也更需要地方與中央的密切配合。

  文章表示,無須諱言的是,一些地方出于自身政績或局部利益的需要,對中央政策或執行不力,或陽奉陰違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在房地産調控、土地收益金改革、固定資産投資過熱的平抑等政策中,一落實到地方,往往要打折扣。這些現象的發生,與目前的幹部任免和考核機制不無關係。因此,深化幹部考核制度改革,確立一套科學的幹部考核指標顯得非常必要。

  比如,在一些地方,面對失調的投資增長形勢,地方政府的態度却與中央宏觀調控的導向有著明顯差异。儘管當地高速增長中蘊藏的不健康因素已經非常明顯,但仍有地方官員表示:“如果一個地方發展速度慢了,當地領導就會感到無地自容。”其言語間,視“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爲“以GDP爲中心”,視“發展是硬道理”爲“GDP經濟增長率是硬道理”的固有思維方式顯而易見。

  如果說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尚因産業層級的關係,與百姓生活存在一定距離,那麽同樣基於追求快速經濟增長的目的,一些地方政府對於 房地産業的熱衷,對於“賣地生財”的青睞,就直接關乎于百姓的安居條件了。而一些地方政府的這一行爲,直接導致了落實中央房地産宏觀調控政策不力,房價大大超過民衆承受能力而居高不下。

  由此可見,無論是對投資增長還是出讓土地的過分倚賴,某些地方政府的目的正是藉此拉動地方經濟增長。那麽,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熱衷于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因又是什麽呢?有關數據顯示,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週期,以及“圈地熱”和土地違法現象的週期,有與地方政府的換届週期相吻合的現象。由此不難發現,造成諸多經濟病症的核心要素,就在於現行的幹部考核制度。

  時至今日,以經濟增長作爲考核幹部政績中心指標的考核體系,其弊病已經越來越突出。文章認爲,必須充分理解科學發展觀要求,在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經濟和政治協調發展的觀念指導下,架構新的幹部考核制度。值得欣慰的是,正是出于根本改變幹部考核機制“指揮棒”方向問題的目的,中組部日前印發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著手從操作層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幹部考核中的指導作用。

  文章指出,今年正值地方政府換届,在一定程度上,換届因素已經成爲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所以,轉變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機制刻不容緩。除了《辦法》涉及的指導意見外,就經濟和環境綜合指標方面,針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指標應當採取質和量相結合,堵與疏相匹配的原則。

  首先,地方政府考核標準的調整有賴于整個地方財稅制度的改革,目前以中央爲主導的分稅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問題突出,爲了實現地方公共産品供給,地方政府的財力往往捉襟見肘,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倚賴于擴大投資稅基或者增加土地出讓金等預算外收入,所以在嚴管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的同時,尚需妥善處理地方財政收入來源問題,諸如開行地方政府債券等金融創新,亦可列入議程。

  其次,對於經濟增長的要求,同樣不應當簡單摒弃,關鍵是要把它擺在合適的位置:一方面做到不“唯經濟發展論”,另一方面,要把經濟發展融入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去。發展始終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解决前進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把GDP放在幹部考核的合適位置,而非斷然拋弃。

  第三,對於事關民生利益和經濟長遠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當採取直接的量化要求考核,比如對於節能降耗指標、對於環保投入比重、對於危及群衆安全的産業投入控制,應當建立“高壓綫”制度,直接確定量化的考核指標,列入地方政府政績標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