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香港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漸趨西化,又缺乏走路等運動,患足部血管阻塞病的人在20年間上升1.5倍至2倍。 |
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若走路時腿肌肉疼痛,腿部皮膚較薄兼光滑呈反光,這或是可致切肢的足部血管阻塞病徵兆。
《香港經濟日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心臟血管專家指出,近年香港人生活及飲食習慣漸趨西化,又缺乏走路等運動,患足部血管阻塞病的人在20年間上升1.5倍至2倍,最年輕的個案僅廿餘歲;專家提醒市民,足部血管阻塞可代表心臟及腦部動脈或已栓塞,增加中風等風險,建議出現徵狀的市民要盡快求診。
動脈栓塞是長期慢性血管病,除了可導致廣為人知的冠心病及中風外,足部血管阻塞亦是可同時出現的毛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胡錦生指出,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加上生活及飲食習慣漸趨西化,近年港人患上足部血管阻塞病有上升趨勢。
「20年前,香港每10個血管硬化病人中,7個腦中風、2.5至3個冠狀動脈栓塞、1個足部血管硬化,現在10個患者中,就有2.5至3個是足部血管問題。」
胡錦生說,足部血管阻塞上升,相信是時代先進令人減少走路,與腳部缺乏活動有關,加上不做運動、吸煙、膽固醇過高、糖尿病、肥胖、蔬果不足等問題,亦同樣增加患足部血管阻塞風險。
患者走路時腿部肌肉會感到疼痛,但休息過後稍感好轉(稱為跛行)、腿部皮膚較薄及光滑、坐着太久膚色瘀黑、冬天下肢麻木及傷口較難痊癒,當血管阻塞發生在大腿,走路時臀部肌肉亦會疼痛,男患者甚至出現陽痿。
他說,曾有一名體重指數(BMI)達29(屬肥胖)的50多歲男士,患糖尿10年,走路100呎左右開始感到腿部肌肉疼痛,步伐愈快愈感痛楚,所以平時不敢追巴士,到半年後病情嚴重,不但影響性事,連50呎的路程也出現問題,後來經檢查後發現其大腿動脈粥樣硬化,心臟原來也幾近梗塞,經通波仔手術後情況得以改善。
嚴重的足部血管阻塞,可引致肌肉壞死而需切肢,亦往往伴隨其他身體部位的血管栓塞,因而分別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風險的4倍及2倍。
胡錦生提醒市民,當患者感到腿部痛楚時,動脈收窄程度已達七成或以上,為免病情嚴重而影響康復情況,一旦出現徵狀,可利用超聲波或普通水銀柱方法去檢查踝肱血壓指數(見表),結果少於1的話,有可能代表已患上動脈栓塞,要及早以混合藥物處理。
足部血管阻塞病知多些:
足部血管阻塞病是甚麼?
下肢動脈隨年齡增長、生活習慣等因素,積聚膽固醇等物質在內,出現收窄情況而減少腿部血流,令人走路及運動時腿部疼痛,嚴重會令傷口久久不癒甚至須切肢。
徵狀:
走路及活動時腿部肌肉感疼痛,休息後痛楚稍緩;腿部皮膚較薄及表面較光滑,呈反光;足部傷口久久不癒;坐着時足部呈紫藍色;提腿時膚色蒼白;冬天時腿部麻木。
高危因素:
年齡增長;缺乏運動,包括走路;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蔬果。
檢查方法:
可進行「踝肱血壓指數(ABI)」:利用普通水銀柱方法或超聲波,檢測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聲音速度,ABI的計算方法為腳的收縮壓除以手臂的收縮壓,結果大於1,屬正常,否則可能代表存有動脈栓塞風險。
治療方法:
藥物:抗血小板藥
減少高危因素,增加運動,如步行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胡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