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評表示,國際油價持續上漲,迫使台灣油價不斷攀高,電價遲早也會上漲,民生物資與零售消費物價,因而持續攀高。在此同時,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所得,卻連續兩年下跌,勞工薪資額度甚至低於2003年水平。台灣經濟本來就蕭條不振,成長率低落,現在再加上油價衝擊,物價上漲,所得下跌,有可能使台灣經濟陷入最惡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慘境。
社評說,過去一年間,國際油價不斷竄升,每桶原油由四十美元起漲,一路堅挺,先後衝破五十、六十美元關卡,日前更突破七十美元,對全世界物價都造成壓力。截至目前為止,政府當局所採行的對策,其邏輯思惟還侷限於「壓制物價」範疇,僅有降低進口汽油關稅、減少中油盈餘等短程抑價措施,尚未進一步針對變局,擬定全盤長程對策。
197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促使各國紛紛採取對策,日後產生了長遠影響。例如,汽車工業發展出高性能、低耗油的新引擎;廢物回收、資源再生利用蔚為主流信念;電燈、冷氣機、電視機等各種家電產品耗電量也不斷降低。台灣當年受到兩次能源危機衝擊之後,產業結構也隨之改變,汰弱存強,達到「產業升級」效果。
社評表示,目前這波石油上漲,導致油價飆過每桶七十美元,帶動各種農工原料價格攀升。島外分析師指出,目前情況之嚴峻,已經接近1970年代石油禁運所引發的能源危機。在這種險峻的局勢裡,台灣所受到的直接衝擊,是油、電價格上升,間接效應則是百物騰貴,而衝擊漣漪四散之後,低收入階層首當其衝,形成了新的社會問題。
能源問題,因應之道還是不脫開源、節流兩大範疇。節流方面,三十年前能源危機時期,政府大力鼓吹節約能源,從鼓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實施日光節約時間、減少路燈照射時間與照射盞數,全都包括在內。此番新能源危機,政府對此毫無反應,甚至,地方政府帶頭浪費能源。南投縣就曾經出現荒謬景象,一百多公尺道路兩旁,竟然出現二十餘盞路燈。
開源方面,西方國家早就致力於推廣水力、風力、潮汐等「可回收能源」(Renewable Energy)發電,台灣在此則少有著力。至於核能發電,反核思潮在台灣早已成為顯學,具有政治正確色彩,興建中的核能四廠,建而復停,停而復建,至今仍有人聲討。於是,台灣至今仍仰賴石油與天然氣發電。
社評說,能源是物價火車頭,能源漲價,拖動整個經濟體系物價上漲。根據經建會說法,這次油價上漲8%,如果電價不動,物價年增率尚可維持在2%之內。目前,台灣一年期定存利率為2%左右,經建會此說,顯示物價年增率未超過利率,問題不算嚴重。不過,這只是經建會的官方說法,與升斗小民的體驗大相逕庭。
事實上,近日以來,消費者物價上漲兇猛,尤其飲食、交通,漲幅動輒超過10%,讓小市民日常生活更加捉襟見肘。尤其,一方面物價猛漲,另一方面,所得水準卻不進反退,已經退到低於2003年,基層民眾生活水平愈發緊縮。
社評指出,在正常情況之下,物價壓力沈重,政府必須採取緊縮措施,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提高利率,收縮通貨。1974年2月14日,台灣「行政院針」對能源危機,推出「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將一年期定存利率拉高到11%。
然而,台灣現在卻是有心無力,難以比照。因為,目前投資不振、消費疲軟,金融機構因為卡奴問題嚴重,不再浮濫發卡,結果重創消費,使得汽車銷售量大幅萎縮。經濟本來就緊俏,碰到能源危機,自然難已再採行緊縮性金融措施。
能源價格上漲,推使物價竄升,連學童營養午餐也醞釀漲價。儘管每月上漲兩百多元,數額不算太大,但對低收入貧戶來說,無異雪上加霜,愈發困難,當然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社評認為,油價漲勢方興未艾,每桶七十美元,絕非最後底線。台灣政府應正視來勢洶洶的新一波能源危機,全面動員,簽訂條件較佳購油契約,取得價格穩定油源;推動節約能源方案,減少能源耗用;檢討產業政策,避免高耗能產業;檢討社會福利政策,取消不必要的買票津貼,集中資源協助貧戶度過難關。更重要的是,嘴巴成天講拚經濟沒用,朝野各方就別再惡鬥了,趕緊營造安定環境,提升投資與消費信心吧!唯有高成長,才能真正對抗高物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