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2004年以前,蘇州市經常提及的口號是“富民强市”,而2004年以來,這一口號已經被改成了“富民優先”。
燕趙都市報文章評論道,這一微妙的調整特別耐人尋味。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富民”與“强市”、“强縣”是在邏輯上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富民强市”與“富民優先”幷無涵義上的太大區別。但實際上却幷非如此———在發展路徑選擇不當的情况下,“强市”、“强縣”與“富民” 幷非可以毫無影響的共存,甚至還會産生根本的沖突。5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在中國一些能源富集地區,雖然GDP和財政收入連年迅猛增長,但當地多數百姓不僅無法從中獲益,反而受纍于因開發導致的各種生態灾難而日益貧困,“强縣”與“富民”成了矛盾關係。於是,導致了許多這樣的怪現象:財政意義上的全國“百强縣”,同時却又是貧困縣。
文章認爲,如果“富民”未被視作“强市”的前提基礎,甚至也未被視作幷列關係,而祗是將“富民”視作“强市”的一種衍生性結果,乃至一種陪襯,則“市强”導致不了“民富”,甚至還使百姓越來越窮,幷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情———更何况,還有許多地方爲了“强市”,實際上直接或間接剝奪著百姓的利益。
所以,從“富民强市”到“富民優先”的調整,實際上有著非常複雜深遠的意蘊內涵。最近幾年來,蘇州市雖然因爲出色的招商引資成績而風光無限———2005年,蘇州市實際吸引外資規模居全國城市之首,工業總産值第二,GDP全國各城市第四———但是,蘇州市却一再遭遇“百姓未能同步享受經濟增長”的批評。早在2003年,就有人對蘇州和成都的諸項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GDP、進出口總額等數據蘇州大大超過成都,但在有關居民生活水平的許多民生指標上却很落後,因此得出“蘇州人不如成都人富裕”的結論。最近,具有經濟學家頭銜的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在對蘇州、上海和重慶進行對比以後,也很不留情面地指出:蘇州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祗長骨頭不長肉”。這一重磅批評引起很大反響。而《財經文摘》在今年4月份推出一組報道,標題也赫然爲“貧困的蘇州”。
如此的背景下,蘇州將“富民强市”口號悄悄調整爲“富民優先”,這一簡單的詞彙變化背後顯然隱含著極其豐富的信息,顯示當地政府試圖對公共政策、經濟秩序等作出重大調整的姿態。蘇州市委政研室主任所說的“小康不是政府的自娛自樂,而是要看老百姓的感受度”,或許正是這一調整的思維起點。
文章認爲,蘇州的這一看似不起眼的變化,非常值得其他地方重視、借鑒。進一步說,根據當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根據當前經濟發展內需不足,根據當前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企業創新能力不够等方面的情况來看,“富民優先”應該成爲各地公共選擇的金科玉律———“富民優先”,才能有效緩解社會矛盾;“富民優先”,才能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活力;“富民優先”,才能讓勞動者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企業才能獲得更爲優秀的人才;“富民優先”,才符合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
尤其重要的是,祗有建立在“富民”基礎上的“强市”,才是真正表里如一、內外協調的“强”,這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才不至於空洞化、泡沫化。歷史經驗表明,“藏富于民”從來都不是一種壞的選擇。所以,致力於“民富”幷在此基礎上追求“市强”,才是抵達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的最佳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