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市惠濟區的豪華辦公樓 |
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儘管中國的投資率很高,但1994年以來,中國的儲蓄率一直高於投資率,儲蓄投資缺口始終存在,且近兩年來的投資缺口出現擴大趨勢。
中國證券報文章稱,理論上說,消除或彌補儲蓄投資缺口的途徑,一靠提高消費率、降低儲蓄率,二靠進一步擴大淨出口,三靠提高投資率。在目前住房、醫療、教育價格高企、社會保障不健全、失業隨時有可能發生的情况下,採取各種拉動居民消費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居民消費意願、降低居民儲蓄率,效果幷不會明顯。從淨出口來看, 近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較高的貿易增長,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國際貿易摩擦不斷且不斷昇級。如果我們繼續採取依靠勞動力和産品低廉價格的優勢來擴大淨出口以彌補儲蓄投資缺口,無疑將引起更多的國際貿易摩擦,同時增大人民幣昇值的壓力,以淨出口消除儲蓄投資缺口也存在很大的難度。 因此,在體制改革難以短期到位、總儲蓄率難以有效下降的情况下,剩下的選擇,就是不得不採取保持適度投資增長的宏觀政策,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以彌補儲蓄投資缺口。儘管從投資率的國際比較看,中國的投資率已相當高,但多數國家在工業化時期的投資率都呈現上昇的趨勢,尤其是在“趕超型”國家的經濟高增長時期,高投資率與高儲蓄率、高增長是不可分的。
擴大公共投資勢在必行
文章認爲, 從長期來看,强調鼓勵消費、提高消費率的宏觀調控政策是正確的導向。近幾年消費不足,除了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條件外,在很大程度是由於公共投資不足帶來的。保障性住房、基本醫療和基礎教育對於居民來說是剛性需求,不論價格高低,這些消費都是必須保證的。目前由於這類産品供給不足、價格不斷上漲,其消費支出佔居民家庭支出的比例越來越高,居民的消費能力被少數産品的高價格所蠶食,城鄉居民祗得壓縮其他開支,以更多的儲蓄來保證這些不斷增加的剛性支出。
在此情况下,單純的抑制投資、刺激消費,難以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十五以來,中國財政收入以大大超過GDP增長速度高速增長,2005年超過3萬億。但政府部門作爲公共産品的最大生産部門,在財政支出中的公共開支仍然不足。2004年,財政用於經濟建設的支出28%,用於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19%,但由於社會文教費的開支僅佔26%。這使得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環境、公共體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等投入嚴重不足,公共開支不足導致社會消費條件不完善,從而抑制社會投資擴張。
文章指出, 因此,未來到了以公共物品帶動私人物品産銷的新時代,擴大公共投資促進內需擴大勢在必行。也就是說,私人物品的供給已相當充分,而公共和准公共物品供給的相對不足,如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不足,使農村的一些有支付能力的私人物品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抑制了私人物品消費需求的有效擴大。祗有通過擴大公共投資、增加公共物品供給,以此降低公共産品價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建立起啓動城鄉消費的長效機制,幷可以通過公共投資的擴大,促進對投資品需求的增加。
三大切入點改變片面投資
文章强調,要糾正片面發展“高端公共工程”帶動增長的傾向。
近年來,由於缺乏一個有效的約束、規範和引導地方政府經濟行爲的制度,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攀比發達國家標準、不顧地方的財力、物力、市場等方面的限制,競相上馬建設大學城、高檔醫院、支綫機場、寬馬路、大廣場、豪華文體設施、豪華辦公樓、大型物流中心、花園式開發區等高檔次的公共工程,從而形成了一種高檔化、系列化、規模化的公共工程發展潮流。從實效來看,許多“高端公共工程”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勞民傷財,效益低下,給財政與金融系統帶來了潜在的風險。
在財政用於公共工程投資爲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用於豪華、氣派的“高端公共工程”的投資越多,意味著用於義務教育、農村交通、衛生防疫、灾害控制、社會保障等最急需的、中低端公共工程的投資越少,從而加大公共資源配置的社會不公平。這反映了政府部門在公共工程發展的戰略上已經面臨著重大挑戰。
文章表示,在有限的財政資源的約束下,公共資源的配置應當在低水平、廣覆蓋、均等化上下功夫,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從擴大公共投資角度來看,有三個切入點。
一是從投資領域來看,必須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建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削减(或退出競爭性領域的)經濟建設費和壓縮行政管理費支出,保持各級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速度,加大財政對於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公共交通、科技、文化、社會保障、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公共投入,實現公共投資帶動社會消費的目標。
二是從投資地區來看,要加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投資力度,按照中央的要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彌補這些地區消費條件的不足,促進消費環境的改善和消費能力的釋放。
三是從投資的方向來看,要改變偏重開發區經濟類基礎設施建設,忽視城鄉人文類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傾向,改變祗抓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而忽視社區經濟、社會基礎建設的片面做法,帶動消費條件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