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經過10餘年的改革發展,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經濟逐漸復蘇,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步伐加快,市場秩序和執法環境趨于嚴格,中國民間長期以來在中亞國家“散兵遊勇”式的貿易方式屢受清理,損失巨大。經濟參考報發表文章稱,2004年底哈薩克斯坦首次對中國反傾銷調查,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騷亂導致中國商戶受損等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國對中亞國家的民間經貿活動目前亟須轉型。
“灰色清關”普遍存在
新疆與中亞合作發展促進會會長陳杰軍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對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出口商品種類繁多,但這些國家海關清關手續繁瑣,爲鼓勵進口,關稅徵收不按照國際慣例對貨值徵稅,而是仍舊採用包稅制收取“清關費”,按每輛貨車、客車徵收固定關稅,也就是“灰色清關”。
“灰色清關”比正規報關關稅通常便宜兩到三倍,中國商人從新疆口岸出境的貨物,大多採用這種做法。但貨物到了境外後,貨主領取貨物時往往拿不到任何手續,這樣的商品在當地屬於不合法商品,不能進入正規銷售市場,一旦遇上當地稅警檢查,祗能面臨罰款。
陳杰軍說,目前阿拉木圖有不少中國商人因爲“灰色清關”沒有合法的身份,護照及簽證過期的現象較爲普遍,有的人拿著一本過期幾年的護照還在當地經營,與當地警察和移民管理部門玩著“猫捉老鼠”的遊戲,或者通過不正當渠道辦理簽證。
民間貿易層次低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調查分析指出,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民間貿易目前僅停留在低水平的邊貿層次上,出口産品檔次也低。2005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額近80億美元,其中邊境小額貿易就佔到55.3億美元,主銷商品仍是紡織品、鞋類、服裝等。
新疆野馬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峰說,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亞國家已走出了“短缺經濟”時代,其消費群體已不再滿足于低質廉價的産品消費,開始注重産品的質量和包裝。
陳志峰認爲,目前在中亞各國經商的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短視行爲,以爲中亞遍地黃金,撈一把就可以一走了之,缺少贏得整個中亞及周邊市場的長遠謀略,不但很少在當地對自己的産品和服務做廣告、社會調查,售後服務更是無從保證,而且同行間無序競爭、競相壓價、以次充好、違規操作等情况屢見不鮮,中國商品的整體形象嚴重受損。
外匯、金融政策限制企業發展
據新疆中泰化學股份公司反映,目前中亞國家的金融體系普遍不完善,中國與中亞國家金融界缺乏合作與交流,加大了中方企業境外投資和經營的風險。
由於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現行的外匯制度,中哈、中烏貿易通過銀行交易的比例很低,而靠現金交易風險很大,很多中國企業在哈薩克斯坦進口貨物時往往會遇到對方索要預支部分現金,結果付了錢却見不到貨的情况屢屢發生;匯兌業務和信用證業務大多要通過第三國銀行,但這樣往往造成結匯困難;雙方在金融、保險業領域缺乏合作與交流,支付手段單一,加大了貿易和投資的風險,也影響了中方企業在這些國家投資的信心。
針對當前中國對中亞國家民間貿易存在問題,陳杰軍等人認爲,中國對中亞國家民間貿易要順利實現轉型,必須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由政府出面設立辦事處或服務機構,幫助企業解决註册、簽證等實際困難;加强信息指導,由政府組織編寫中亞市場更系統、動態的投資導向目錄,爲企業境外投資提供科學指導;鼓勵外貿企業發揮了解中亞市場變化規律,信息靈、境外人脉好的優勢,與國內生産企業聯手輸出中國優質産品,形成品牌營銷和售後服務體系,擴大中國商品的影響力;引入代理制,讓當地企業代理經銷中國産品,把産品銷售的中間環節讓出,强化依存關係;加强雙方在金融、保險業領域的合作,直接對雙邊進出口貿易提供金融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