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人民幣匯率的走勢無疑是今後一段時間市場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美元對人民幣走到“8”這個敏感的整數關口時。從邏輯上,這一問題可以進一步分解成兩個更細的問題:第一,人民幣匯率的均衡值在哪里?第二,向均衡回歸的實現將遵循何種路徑?
第一財經日報文章認爲,購買力平價是測算匯率均衡值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同一商品的不同貨幣標價經匯率換算後應該是等值的。然而,由於商品籃的選取以及具體測算方法的不同,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測算出來的人民幣均衡匯率結果呈現出較大的差异。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張欣教授的測算結果是人民幣匯率在2005年低估35.8%。在此之前,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戈登斯坦和拉迪認爲,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程度介于15%至25%之間。
購買力平價被認爲在確定匯率的長期均衡上具有一定的參照意義,然而這一理論的缺陷在於祗考慮了商品市場的情况,而忽略了資本流動在匯率决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這一現實。2005年美元的强勢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儘管美國的雙赤字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由於在過去的一年美聯儲保持了持續的昇息步伐,利差優勢使得美元匯率在2005年呈現出整體上揚的態勢。
文章分析,由於均衡匯率無法依靠經典的匯率理論來準確地測定,人民幣匯率均衡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將是一個市場自行出清的過程,主流的市場預期將引導人民幣匯率向穩定狀態回歸。
然而,有趣的是,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與按貿易權重計算的一籃子貨幣匯率之間呈現出背離的趨勢。來自對沖基金業界的一份研究成果顯示,以2005年12月1日爲分界點,在此之前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是昇值的,而在此之後,儘管人民幣依然對美元維持了小幅昇值的態勢,對一籃子貨幣却出現了貶值。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之間的匯率走勢,與同期美元的走勢頗爲相似,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雖然人民幣匯率機制總體上在朝市場化方向邁進,但對美元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
文章表示,出現上述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匯率賴以形成的外匯市場仍然處在一個不斷培育與發展的過程中,在市場主體以及匯率形成機制上,還沒有達到充分競爭的要求。與此同時,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和人民幣昇值預期仍然較爲强烈的情况下,境外投機資本流入對於中國外匯市場均衡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壓力依舊存在,這就决定了人民幣匯率向均衡值的回歸也必然是一個漸進而微妙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