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港珠澳大橋總投資達550億元,因為融資方案未解決,大橋財務效益不樂觀,故未能按原定計劃明年動工。有言論指大橋造價不斷上漲,令澳門不願出錢;一直與澳門政府有緊密聯繫的港珠澳大橋(澳門)關注小組組長楊允中強調,“澳門政府從來沒說過不願投資”,但不諱言,大橋對澳門的效益相對地小,建議按比例分擔,讓澳門“出小份”,佔3地政府注資的10%至15%,而建橋後香港受益最大,應要“出最大份”,建議應攤分約五成的政府投資。
香港媒體報道,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港珠澳大橋(澳門)關注小組組長楊允中教授重申,大橋對3地都有效益,例如興建期間對周邊房地產、勞動力有顯著幫助,認為3地政府“應主動一點、站高一點從新認識大橋的意義,問題不是那麼難解決”。
對於大橋的總投資達550億元,楊允中表示,若實施三地三檢,應可省下近100億元的人工島,連同其他方面的減省,可能只需400億元。楊允中強調,澳門政府以至民間的主流態度,都對大橋“非常健康、積極”。
他指出,大橋無疑對3地均有裨益,但澳門只是港珠澳大橋一條支線,效益較香港、廣東相對地少,故認為3地應按比例承擔,舉例說,若總投資400億元,一半做BOT(私人建造、營運、移交)、另一半200億元由3地政府注資,那麼香港付80億至100億元、廣東付60億至80億元、澳門則付20億至30億元。“假如3地各自承擔,香港要出最大份,廣東省要比澳門多一些,港珠澳大橋(名稱)把澳門放在最後,受益面最小,但不是毫無價值。”
以3地政府的財政收入來說,亦以澳門最少。資料顯示,澳門政府去年的財政收入為230億元,不到香港的一成,亦遠低於廣東。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財務系副教授蘇偉文不諱言,大橋對澳門的經濟效益相對少,故3地按比例承擔亦相當合理,但估計廣東省會再要求香港負擔多一些。“故名思義,港珠澳大橋香港排頭,因此香港要出最多錢。若200億元由3地政府攤分,香港起碼要付120億元,廣東60億元、澳門20億元”。
對於選取哪個融資方案,以及3地願意支付多少,廣東省交通廳綜合規劃處長王富民昨接受查詢時指出,3地政府還沒有談及融資;現時仍有多個問題需要商討,包括三地三檢的具體細節,故他個人認為,港珠澳最後方案“不太可能”於年底出台。至於何時再開會商討,他說是由“香港牽頭”。
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回覆指出,“融資方案”是大橋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課題,現時由研究單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抓緊研究。3地政府所組成的“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亦密切跟進有關進展,以作出滿意的安排。
參與大橋論證的中山大學教授鄭天祥表示,擔心澳門提出的“出小份”建議,會令到3地政府就融資的討論拖長,。他相信,3地都不希望成為大橋阻滯的“主謀”,因此姿態上願意出資金,而澳門“出小份”亦有可能是談判的一種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