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孫中山。 |
|
翠亨村的孫中山故居。 |
|
走出翠亨村前的孫中山。 |
中評社記者綜合報道/在內憂外患不斷,民不聊生,國家陷入被列強瓜分的慘痛年代裏,一位對中國和她的廣大人民命運產生巨大影響的偉人孫中山先生誕生了。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個佃農家庭出生。
孫中山,名文,幼名德明,字帝象。成年後號日新,又號逸仙,他的外國朋友都叫他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運動時,化名中山樵。中華民國成立後,人們稱他為中山先生。
為了紀念他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偉大功勳,廣東省香山縣於1925年4月16日改名為中山縣。1940年,國民黨政府立孫中山為國父。
◆孫中山誕生前後的翠亨村概況
翠亨,清時屬廣東省香山縣永寧鄉大字都,是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一個小村落。群山環抱,濱臨南海,西北距縣城石岐五十余裏,南行七十餘裏可達澳門,東南方隔著水域與香港遙遙相對。在孫中山誕生前後,全村居民共七十戶左右,有楊、陸、馮、孫、蘇、譚、麥、陳、錢、梁等十姓,其中以楊姓人數最多,孫姓僅六、七戶。
翠亨雖位於珠江三角洲,卻是一個極端落後的中國農村,村中自然經濟占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商品化的農業生產極少。鴉片戰爭前後,土地集中的趨勢加強,楊、陸兩姓的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對翠亨一帶農民進行十分殘酷的封建剝削。做過廣州洋行買辦的陸仁車,回村後廣置田產,他仗著與官府的勾結和洋人的勢力,在村前舉目瞭望,伸手指及的翠亨及鄰村的田園,統統強行買下;擁地三百五十畝左右,不少自耕農因此失去了土地。靠拐賣“豬仔”暴富的楊啟文,也佔有土地三百畝左右。地租剝削苛重,有對分租,也有“主七佃三制”。除實物地租外,當地還盛行著一種所謂“期價銀”的貨幣地租形式,即按穀物的時價折銀,佃戶須在每造插秧時甚至上一年先行交足租銀,而不管收成怎樣。由於當時天災流行,農作物經常歉收,而無地少地的農民為了得到土地耕種,事前便不得不忍痛地向地主交納一筆按風調雨順的一般標準計算的“期價銀”租額,故這種地租剝削是更加駭人的。高利貸剝削也非常殘酷,月息一般是百分之二、三。官府的苛捐雜稅,更是層出不窮;每逢官差入村催收糧賦,則常向農民敲詐勒取,需索酒食。由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層層壓榨,加上翠亨因背山瀕海地多砂磧,土質磽瘠而得不到改良,耕作技術落後,水稻和雜糧的產量很低,故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極其低下。不少農民忍受不了沉重剝削和貧困生活的煎熬,離鄉背井,到檀香山、美國、呂宋、香港、澳門、廣州、上海等地,或墾荒耕種,或為人傭工,也有少數人經營商業。
翠亨地主勢力為了維護其封建壓迫和剝削制度,還利用神權對農民進行精神統治。他們設立翠亨村祖廟“北極殿”,大搞迷信活動,每年元宵舉辦規模盛大的“遊神”儀式,並用竹制炮筒燃放火藥,以祈豐年,名曰“炮會”。他們盡力使這座村廟擁有最高的權威,規定凡在翠亨定居時間不長的,或屬於所謂“下戶”姓氏的,不得加入村廟,而不入廟就不算“翠亨人”。他們又利用村廟進行剝削斂財:村廟擁地百餘畝,用於出租;以舉辦元宵“遊神”、維修村廟等為名,勒令每家每戶捐款,從中貪汙舞弊;每個男孩出生要繳交“戶丁銀”二元才算入廟,外村人也可申請入廟,但要繳納一筆很大的款項。
翠亨又保留有奴隸制的殘餘。陳、錢、梁三姓被稱作“下戶”,給所謂“上戶”(即地主家)當奴做婢。當奴婢期間,人身自由完全遭到剝奪。“下戶”各姓被禁止加入村廟,不得與外姓通婚,並被冠以侮辱性的稱謂男人稱“亞娣”,女人稱“亞嫂”,即使年邁也不得稱為“亞伯”或“亞婆”。在地主的兇殘壓迫下,曾發生過婢女自盡的慘劇。
孫中山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是在地主和農民存在著尖銳的階級對立的社會環境中度過的,這就使得他有機會親身體驗到勞動群眾的貧窮痛苦和地主官吏的貪狠殘暴。
◆孫中山的家庭狀況
孫中山的祖父孫敬賢,是一個沒有土地的佃耕農。父親孫達成從十六歲起,到澳門一間鞋店當了三年學徒。隨後在板障堂街一間葡萄牙人開設的鞋店當鞋匠,每月工資僅四元。三十二歲返回翠亨,與附近的隔田鄉(今崖口鄉)楊勝輝的女兒楊氏結婚,此後就一直居鄉從事農業勞動。他們相繼生下了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姊姊孫妙茜、孫中山本人和妹妹孫秋綺。孫達成是一個佃農,完全沒有自耕地,先後租過祖嘗田二畝半(每年租谷十五石,折交“期價銀”六兩六錢),及弟媳程氏(孫學成之妻)的田地四畝,耕種水稻和雜糧;並曾養過一頭耕牛。纏足的楊氏和年輕的孫眉也參加了輔助性農業勞動。孫家又曾飼養過一、二頭豬和幾隻雞鴨,作為家庭副業。孫達成還在夜間兼任更夫,每年掙得幾石穀的工錢來補助家庭費用。逢村中有人辦喜事或治喪事時,他也常去幫忙。他們全家數口住在村邊一間簡陋的小磚房(約長二丈六尺,寬一丈二尺)裏,以番薯為主要食糧,家境相當艱難。
一八六四年三月十九日(清同治三年二月十二日),孫達成以他和孫學成、孫觀成兄弟三人的名義,訂立了批墾孫氏祖產逕仔蓢稅山埔的合約,所批墾的山地面積不詳。立約時孫學成、孫觀成在外做工而不居鄉,據估計,這是擬由他們兩人提供資金,由孫達成提供勞動力以經營果木的一項合作計劃。但是,立約後半年孫學成即身故,孫觀成也於三年半後死去,經營資金落了空,孫達成自身的勞動力又不足,故這項計劃未能實現。後來孫達成在這塊山地上種了些荔枝和山桔之類的果樹,但為數不多,收穫量很少,從未出售過。
從保存至今的一本孫氏公嘗帳簿(一八四七年一月一日,即清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所立)的記載中,得知在孫中山出生前,孫達成曾管理過公嘗,時間長短不詳,已知的是一八四九一八五○年(道光二十九三十年)。據帳簿所載,公嘗田僅數畝,收支帳目至一八五四年(鹹豐四年)約有四五十兩銀之譜。當時翠亨孫姓僅數戶(沒有一戶是地主),男子多數出洋做工,公嘗系由在鄉的各戶男子輪流或合作管理的。故孫達成曾管公嘗一事,並不說明他在族中有什麼特殊地位。
孫達成的家境困窘,可以從一八五六年(鹹豐六年)所立的《三修翠亨村祖廟碑記》的記載中得到一個有力的佐證。由於全村各姓居民(被視為“下戶”的除外)都負有維修村廟的“義務”,捐款是帶普遍性的,故從所捐數目的多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捐戶的經濟能力來。碑記載明孫達成捐款一元,捐這個數目的人數最多,也是男丁捐款的最低額。[23]這事發生在孫中山誕生前十年。
孫達成因為家貧,備受有錢勢人家的欺淩侮辱,自己只好忍氣吞聲。他有一片園地種上紅豆,被鄰村逕仔蓢一家姓何的強行占了去(該事約發生於一八七一年前後)。有一次,孫達成挑糞到田裏施肥,路過一地主家門前,地主仔楊寶常辱駡他,並喝道:“糞味真臭,以後再不准你挑糞經過我家門口!”孫達成不敢置辯一詞,默默地走開。又一次,地主楊啟煥之妻誣稱孫達成夫妻偷了她一隻雞,氣勢洶洶地揚言要捉人,後來才發現雞是跌死在糞坑裏。
◆童年孫中山要做洪秀全
像所有窮孩子一樣,孫中山自懂事起就開始分擔家務勞動,砍柴、割草、下田,最有意思的是跟大孩子去討小海,不僅可以撿到退潮剩下的小魚小蟹,還可以收穫許多好看的貝殼。孫中山從小幹活就特別麻利,常常是別人還沒怎麼樣呢,他就已經幹完了。自己做完了,他就幫助別的小夥伴做,特別喜歡幫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儘管腳上沒有鞋穿,肚裏只有白薯,但是童年的孫中山還是有許多開心的時光。他經常和村裏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魚,上岸嬉戲。男孩子最喜歡的莫過於玩“打仗”,每當這個時候,孫中山都是當然的首領。在翠亨村有一位太平軍老兵,大人們不大敢接近他,可是孩子們卻喜歡聽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講太平軍的故事,像洪秀全金田起義,石達開打得曾國藩投水,李秀成大破洋槍隊,孩子們聽得歡天喜地,抓耳撓腮,而聽得最入神的當數小中山。那位前太平軍老人也十分喜歡這位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說小帝象長得像洪秀全,希望他長大以後也當“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們都叫孫中山“洪秀全”。從此以後,翠亨村的孩子玩“打仗”遊戲,就不只是官兵捉強盜,還有太平軍打清兵。而孫中山自然是太平天國的天王洪秀全。時間長了,大人們也知道了小帝象這個“綽號”。晚上孩子稍微回來晚了點,大人就會嗔怪道:“是不是又跟‘洪秀全’玩打仗去了?”
廣東由於“天高皇帝遠”的地理位置,和三合會等反清幫會的長期活動,民間對於清朝統治一直不滿,大家對反清的活動和言論都持默許的態度。這種生活氣氛使孫中山從小就萌發了反清意識,而清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又強化了他的這種意識。兩廣和福建一帶,為生活所迫,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人很多。成千上萬的海外華僑用他們以生命和辛勞換來的財富滋養了家鄉,也滋養了祖國。可是,腐敗的清政府不但不盡起碼的義務保護華僑,反而將他們看作“棄民”,百般歧視、搜刮和迫害。在海外掙了一點錢,葉落歸根的華僑,往往會受到無端的欺淩。童年的孫中山曾親眼看見過同村的一位歸僑商人,青天白日之下,店鋪就被盜匪洗劫一空,而清朝地方政府對此卻不聞不問。看著悲痛欲絕的歸僑商人,小帝象的心裏很不是滋味。
如果說這一事件只是說明瞭清政府的無能,那麼,小帝象親眼目睹的另一件事情則明白無誤地暴露了清政府的兇殘、無道和貪婪。翠亨村有李氏三兄弟,漂洋過海千辛萬苦在美國的舊金山淘金掙了一點錢,回家鄉置了產業,還建了一座小花園,村裏的孩子都可以去玩,那裏曾是孫中山和小夥伴們的一處樂園。可是,突然有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清兵闖進村來,不由分說地抓走了李氏兄弟,抄了他們的家,封了小花園。孫中山為此感到不平,上前大聲質問。領頭的官吏竟然二話不說,拔刀便刺。幸虧孫中山閃得快,才躲了過去。原來,李氏兄弟的產業勾起了當地官員的貪心,他們便以“莫須有”的罪名把李氏兄弟投入監獄,霸佔了他們的產業。後來,李氏三兄弟一人被處死,二人不知所終。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童年孫中山幼小的心靈。從此,他似乎有點明白為什麼洪秀全要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統治了。
◆孫中山革命思想的萌芽
孫中山7歲時進私塾讀書,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中國古書,同時練習毛筆字。10歲他入陸家祠堂,學四書五經。孫中山勤奮求學,成績突出。11歲時,他常在屋子門前大榕樹下,聽太平天國老兵講述太平軍抗清的故事。滿清腐敗,人民群起反抗的事深植在他小小的心靈中。在鄉間,他看到女子被強迫纏足的痛苦,看到奴婢被主人隨意毒打的殘酷,看到鄉人聚賭的沉淪,看到官兵欺壓良民的野蠻他感到非常傷心和憤怒。他萌起了要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念頭。
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親乘輪船到檀香山去找他大哥。他們乘坐的是一艘名“格蘭諾克“號的 兩千噸級的鐵殼英國輪船。在輪船的甲板上望著浩瀚的大海,“始見輪船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 之心,窮天地之想”。自此,孫中山感受到機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發達。
抵達檀香山後,孫中山先進入教會學校意奧蘭尼中學就讀,三年後肄業,英文成績為全班之冠。夏威夷王 加剌鳩(David Kalakaua) 親自頒獎。1883年正月,再到夏威夷最高學府奧阿厚學院讀預科班,半年後肄業,當時孫中山未滿17歲 。
大哥孫眉怕孫中山洗禮成為基督教徒,於是終止他在奧阿厚學院的學業,命他回國。1883年6月,孫 中山乘坐輪船回返中國。輪船進入中國海域後,就遇到清朝稅吏的勒索,孫中山進一步感受到清朝的腐敗 。他回到翠亨村後,看到的還是一個苛捐雜稅的的中國。村民保守,私塾教學仍然沿襲舊規,背誦強記, 很少有心智的啟迪。孫中山在翠亨村時,常常和孩子們講述太平天國、拿破崙和華盛頓的革命事蹟。有一 天,他和陸皓東帶著一群小孩出去遊玩時,經過北極殿,見到許多人在那兒跪拜。他走上前去,將神像的 手折斷。引起村民極大的不滿。孫達成老先生為了息事寧人,拿出十兩銀子來修復神像。孫中山見在家鄉 呆不下去,於是到香港繼續求學。
1883年11月,17歲的孫中山離開翠亨村,到香港拔萃書院讀英文,課餘時,請香港道濟會堂長區 鳳墀補習中文。區鳳墀替孫中山改號“逸仙”。在香港接受美籍牧師喜嘉理的洗禮,署名“日新”。孫中 山認為基督救世的宗旨與革命相通,他信教重在精神,而不墨守成規。取名“日新”,體現出他去舊迎新 ,接受新事物的精神。1884年4月,孫中山轉到香港中央書院就讀,當時他還未滿18歲。中 央書院以溝通中西文化為宗旨,設備完善,教學嚴格。1894年改稱“皇仁書院”
1885年正值中法戰爭,9月,香港舉行罷工、罷市,抗議法軍侵略中國。孫中山目睹這些抗爭,認為 中國人民已有相當的覺醒,中國還不是毫無辦法的。中法講和前數日,馮子材等在鎮南關擊敗法軍,令孫 中山十分興奮。中國雖然勝利,但仍然向法國割地賠款,令法國人也感到奇怪。這事給孫中山的刺激很深 ,他說:“餘自乙酉中法戰爭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
立志革命,必須憑藉適當的職業為掩護,因此選讀醫科。1886年秋天,未滿20歲的孫中山 考進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校就讀。現在的廣州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是它的舊址。
孫中山認為以行醫為職業,既可濟世救人,又可廣交遊,這對革命活動是有利的。習醫期間,他與同學鄭士良趣味相投,又結識革命知己尢烈。鄭尢兩人都是“以反清複明”為宗旨的“洪門會”會員,對孫中山日後的起義運動有很大的幫助,孫中山聯合會黨,也從這時開始。
1887年正月,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學院就讀,時年21歲。五年後畢業。這段期間,對孫中山一生革命思想和事業影響很大。
孫中山在香港和陳少白、尢列、楊鶴齡情誼深厚,楊鶴齡的耀記商號是他們四人的集議之所,所談論的都 是革命的思想,所研究的都是革命的問題,數年如一日。這樣的聚談,對孫中山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啟發意 義。人稱他們四人為“四大寇”。
當時,香港秩序井然,貪贓納賄的事絕無僅有。又聽到英國和歐洲政治優良,這一切都是人努力經營而得 來的成就的。因此只有改變政府,才能改良社會。中國數百年來只有壞政府,沒有好政府。因此孫中山決定大學畢業後,拋棄醫生生涯,從事醫國事業。他說:“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