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分配”:能否解决社會失衡問題
問:“三次分配”和提倡企業家社會責任對我們的社會究竟有著什麽樣的作用?“三次分配”機制是解决社會失衡的最有力手段麽?
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白津夫:首先有利於規範企業。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企業在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直接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特別是隨著企業“走出去”,面臨著按現代企業的要求進一步規範的問題。其中包括必須充分考慮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祗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在競爭合作中,不斷擴展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有利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使得中國企業市場意識大大增强,具有較强的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沖動。但在企業商業理性支配下,往往以經濟利益排斥社會利益。加强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要使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主動承擔起對員工、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
民政部救灾救濟司司長王振耀:目前僅依靠“三次分配”機制還不能解决中國社會失衡問題,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調控。祗有政府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救助力度,搭建最低生活保障系統,才能改變社會失衡。
現在我們有幾部分缺失,一是我們的灾民救助力度還比較弱。在印度,一間老百姓的磚瓦房的救助標準是三萬盧比,折合人民幣是1800元,而我們的救助標準,在去年洪澇灾害中還停留在300元,地震標準去年標準停留在500元。
二是在全國範圍內像農村的低保制度等一些救助制度還沒有建立。這個時候,僅僅靠三次分配解决不了問題,關鍵是要率先對貧困人口建立一套有效的救助制度。在美國有3700萬人每年拿著政府救濟,美國人口剛剛過3億,也就是說有10%以上的人需要救濟;在印度周邊這些貧困國家,醫療都是免費的,而我們的却不是。完全指望第三次分配直接縮小貧富差距不現實,但應該看到三次分配將來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起很重要的作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首先,依靠“三次分配”機制不可能完全解决社會失衡問題,但是會比較好地緩解失衡;其次,提倡“三次分配”也是富裕階層回饋社會意識的加强。通過“三次分配”,可以讓富人和窮人有一個相互認識。從這個角度看,資金量未必能做到,但是從行爲的本身,對社會矛盾的緩解,還是有比較大的益處。
河北卓達集團總裁楊卓舒:有點作用,但很有限,因爲社會失衡的根源不在於“三次分配”,社會失衡問題的解决需要整體社會的不斷發展,需要民主法制社會和自由市場經濟的最終確立,僅依靠“三次分配”來解决社會失衡,這祗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况且,把義贈稱之爲分配也不合理,施善者不應圖報,而受惠者也不應忘恩。
三次分配:政府和企業家各應承擔何種職責
問:中國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一些社會基金,但大多還是有政府背景,對調動民企積極性方面,往往還會有攤派之嫌。在三次分配解决貧富差距問題上,政府和企業家各自該作些什麽?
王振耀:當前政府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組織有效的救助項目,讓整個捐贈款的使用、捐贈項目的建立有一定的信譽,這是當前就能做的。與此同時,要使捐助的信息高度透明,就要建立捐助的服務機。民政部現在已經開始建立網站了,然後建立公示制度,一點點開始做起來。政府的行動應該走在前面。因爲政府有調控手段,如果政府加强自己的調控手段,調整自己的政策,企業會有更多的捐贈行爲。
莫榮:在“三次分配”方面,企業家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責任,而目前我們的一些企業家却沒有這個意識,這是比較危險的。一個企業要想在一個地方得到良好發展,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企業就很難做大。因此,企業需要有一個機制,把企業的部分利潤回饋社會,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提高企業的知名度,老百姓對企業産品認可的過程,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目前在這方面中國還處於發展階段。
作爲政府,祗需要制定好規則,更多地是要引導和鼓勵企業進行慈善事業,此外,還要考慮在稅收上的優惠,以及社會文化的形成。
問: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如何讓社會以及企業家形成捐贈的慈善觀念?企業的社會責任該如何實現?
白津夫:一是要正確界定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有强制性社會責任,如安全、環保等;也有義務性社會責任,如捐助、慈善等。要根據不同性質的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是企業要樹立社會責任意識。要認識到,在當今社會企業傳統的價值觀和責任觀正在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勞動者權益和商業倫理,更多地承擔對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的責任,這是現代企業的自覺行動,也是成熟企業的標誌。很多企業也正是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打造企業形象,提昇企業的品味和價值。
三是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四是創造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環境。要在全社會形成社會責任氛圍,不能讓企業因承擔社會責任而吃虧,也不能讓一些企業因逃避社會責任而獲利。
楊卓舒:我們都感覺到做慈善事業很難,難在什麽地方?真正難在企業身上。歐美的大多數企業家能把一生所得捐獻出來造福社會,他們覺得把大筆財富留給孩子,這是一生的耻辱,這等於是爲了財富而財富。不營造一個真誠的、高尚的、充滿愛意的、公開的、法治的、平等競爭的大環境,就不會有太多人主動捐贈財富。
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