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鎮院之寶” 《清明上河圖》真假之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07 14:12:39  


《清明上河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這已是國內文物專家早就公認的結論。然而,近日,京城某媒體突然報道,北京市文物局市場處處長、中國文物學會副秘書長傅公鉞在出席“國寶文物高仿品評審會”時稱“故宮博物院藏的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仿品,真品現在不知去向,可能是被毀了,也可能還沒浮出世間。”國寶真的有假?   

  ●沒有張擇端款印,學術界一直有爭論 

  9月1日,當記者致電傅公鉞核實情況時,他顯得很生氣:“我根本沒有講過故宮的《清明上河圖》正本是仿品,媒體的報道嚴重歪曲了我的原意!”傅公鉞告訴記者,當時自己鑒定一件陶瓷的複製品,為了說明高仿品同樣具有較高的價值,於是就以故宮也收藏了一些《清明上河圖》的仿品為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但是故宮有收藏仿品並不代表故宮收藏的正本也是仿品,寫報道的記者道聽途說、斷章取義,嚴重失實!” 

  關於故宮收藏的正本真偽問題,傅公鉞表示這是學術之爭,自己無權發言。 

  存世版本不下百餘件,仿作同樣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故宮是否收藏了《清明上河圖》的仿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專家馬季戈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據他介紹,故宮有幾十幅明清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仿品,其中包括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的摹本,清代在乾隆年間也有由多位院畫師合繪的仿本,故宮曾經還專門辦過有關《清明上河圖》仿品的專題展。“即使是仿品,也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仿品一般只落款作者自己的名字,而直接落款張擇端的偽品則沒有價值。” 馬季戈說。 

  不光在故宮,社會上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也廣為流傳,而以各種“真跡”面目出現的版本存世者不下100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清明上河圖》的臨本、仿本流傳於世呢? 

  從事了十幾年書畫收藏的收藏家關強告訴記者,河南的開封城曾經被歷代畫家描繪,在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完成之前,就曾經有畫家對於當地的人文景觀進行了描繪。 

  據關強介紹,中國畫史和明清以來有關筆記中,人們對《清明上河圖》歷來都極為重視,當時喜愛畫街頭市井風情的畫家很多,畫家的目的就是用筆墨語言來記錄當時社會生活情形,他們記錄了一個時期重要的景物,不光是張擇端在畫。《清明上河圖》的版本非常多,均出自歷代畫師之手,只是張擇端是北宋著名的大畫家,所以他所畫的這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是最著名的。 

  “我們現在看到教科書上的、各種饋贈禮品上印刷的《清明上河圖》都是張擇端所畫的這個版本。民間流傳著許多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仿作,大同小異,在中國著名的書畫鑒賞專家楊仁愷先生發現了張擇端的真跡之後,才使消失了八百多年的國寶再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清明上河圖》的真假之辯 

  據瞭解,故宮博物院現在館藏的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自北宋失傳後,幾百年來,人們對它的真實面貌,始終一無所知。1945年8月12日,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準備從東北逃往日本的途中隨身攜帶了一批稀世珍寶,這些珍寶全部都是故宮內收藏的歷代書法名畫,數量多達一百餘件。但是七天后,溥儀和這批古畫被一同扣留。一直到1952年,楊仁愷先生在當時的東北文化部整理這批書畫時發現了這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關強對記者說,也曾經有人說過,楊先生發現的這幅《清明上河圖》不是張擇端的真跡,究竟是否是真跡在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但是實際上對於任何一張古畫的真偽都會產生爭議,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真的一方 

  馬繼閣:畫作細節顯露真跡本相 

  關於《清明上河圖》今本真偽問題,曾經在學術界爭論得喋喋不休,直到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憑藉畫中一處建築的時代特徵,找到了張擇端的真跡,爭議才塵埃落定。 

  “書畫鑒定牽扯到很多方面,綜合作品所畫的時代風貌、流傳經過、繪畫材料、史料記載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來鑒定。”馬繼閣介紹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畫卷本幅上,並沒有張擇端本人的款印,而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主要是根據畫幅後面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跋才得以確定的。 

  此外,這幅畫所繪內容與《東京夢華錄》裏的記載是一致的。例如,當時開封的橋是木頭橋而不是石頭橋。另外,它屬於民間的風俗畫,風味十足,非常細緻,具有宋代國畫的時代原貌。而其絹本的材料質地也是“真品”的佐證之一。 

  ●假的一方 

  內地學者童書業:可能是元人的仿本 

  記者瞭解到,早在1965年,內地學者童書業,對今本是張擇端真跡的說法提出疑問,他認為“本圖很有可能是元人的仿本”,而其理由是此畫“頹放的筆墨很像出自元人”,“坡紋畫法拙樸似元人,更不類宋法。” 

  臺灣學者呂佛庭:非出於張擇端之手 

  1972年,臺灣學者呂佛庭也指出:今本不僅不能名之為《清明上河圖》,且畫卷“尤非出於張擇端之手”。他認為,這幅畫全局暮冬景色,和人物的形態不像是清明時節;張擇端身為翰林,決不屑于花大量的時間來描繪這些市井圖畫;此外,這幅畫筆墨位置雖妙,然而稍乏士氣。張擇端幼讀書,為翰林,學養甚深,其畫格不會這樣。(來源: 北京科技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