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必須從中國人口這個最基本的國情出發。上海證券報評論文章分析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人口特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發展面臨的人口約束也日益明顯,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面對著三大人口問題的挑戰:
第一,“人口紅利”期的迅速縮短將使生産方式轉變顯得更爲緊迫。“人口紅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兒撫養比例迅速下降,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但是,從目前來看,中國“人口紅利”期有逐漸縮短的趨勢。這是因爲,迅速增長的勞動力人口可以是一個財富,但也可能成爲一種負擔。在現實生活中,也看到人口轉變過程帶來的年齡結構的優化幷沒有充分顯示出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相反,由於産業結構調整和社會轉型的展開,部分勞動適齡人口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成爲困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另外,從各地頻發的“民工荒”現象,似乎也預示著“人口紅利”的加速衰减。“人口紅利”的縮短,使傳統的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粗放式生産方式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長期維持下去,這就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內在的要求。
第二,提前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將對社會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産生重大沖擊。中國社會步入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發達國家從出生率出現下降趨勢到進入老齡化社會,過程一般將近100年;而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出生率開始大幅下降,到本世紀初就邁入了初期老齡化,過程不過20多年。“銀髮浪潮”首先沖擊的是中國脆弱的社會保障體制。據有關專家估計,目前中國 養老保險的資金缺口高達5萬億元左右。而一些效益差的企業欠交保險費的現象很普遍,累計欠交達1500億元,致使社保基金不足,個人賬戶空賬運行,給養老保險造成很大困難;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將使現有生産方式發生相應的變化,消費模式也會隨之而變。特別應該提醒的是,中國的農村地區是在不發達的情况下進入老齡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已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第三,龐大的流動人口已經給中國的經濟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一般估計,目前中國流動人口總量至少也在1億以上。預計未來還將有2億的農民流入城市。中國人口結構如此大規模的變動,在世界上都屬罕見。數量衆多的農民工進入城市,一方面改變了三次産業的勞動力結構,另一方面,在爲國內居民提供了大量廉價商品的同時,也使中國迅速成爲“世界工廠”。也正因爲如此,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就被打上了“粗放”的烙印。應該說,這種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生産方式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是符合比較優勢規律的。不過,隨著中國國內經濟形勢的迅速變化和國際競爭格局的演變,這種增長方式就暴露出諸多的弊端,比如資源浪費嚴重、産品附加值太低、容易引發國際貿易摩擦等等。因此,如何解决農民工問題,是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繞不過去的“坎”。
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正確處理好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對於能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幷最終使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要順利收穫“人口紅利”,必須把提高人口素質放在首要位置。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才是把人口年齡結構優勢轉變爲經濟增長的源泉,幷由此獲得超出穩態經濟增長之外額外經濟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應對老齡社會的提前到來,不僅要在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方面未雨綢繆,也要在生産方式和消費結構方面作出相應調整;最後,妥善處理好農民工問題,切實解决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社會保障、子女就學等最關切的困難,對農民工的流動“化堵爲疏”,不僅有益於進一步推動城市化的進程,也有益於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順利實現産業結構的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