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訊╱題:從「扁馬會」看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走向 作者:馮瑞傑(台灣),時政評論員
近來隨著陳水扁「終統論」風波以及馬英九訪美行的開展,台灣內部又再次針對兩岸關係進行新一波的論戰。而這一波論戰,則在兩人進行「扁馬會」的會晤裡掀起了高潮。看待這次台灣政壇中藍綠最具權力人物的交鋒,除了有政治秀的熱鬧外,雙方在會談中所展露的立場和訊息,當可為未來民進黨政府剩餘兩年任期,甚至接下來「馬英九時代」的兩岸關係走向,提供引導提示的作用。因此,本文即以「扁馬會」的討論為中心並輔以其它相關議題,進而評估兩岸關係的互動走向。
「扁馬會」的倡議,早在馬英九仍居國民黨副主席時,即曾由陳水扁方面提出。惟親睹先前「扁連會」與「扁宋會」兩位藍營前輩與其會面後的不愉快經驗,使馬英九對阿扁的邀約表現出消極漠然的態度。但一趟訪美之行後,卻讓這樣的情況產生逆轉。若從「扁馬會」雙方在相關議題的論點切入觀察,並與先前兩人在許多場合的表述相較,此次會談內容其實並無任何新說出現。因此,何故舉行會談?欲回應此問題,即須瞭解兩人背後的政治盤算與動機:
扁馬兩人的政治盤算與動機
就馬英九而言,首先是其背負了華府方面有關落實軍購的期望。眾所週知,台美間當下最貼近美方利益的就是「軍購案」的進程。在台灣,藍軍主導的立法院以少見的團結杯葛了軍購案審查通過,前後竟達五十次。美方就此局勢推測:若長此以往,「軍購案」短期內難有解套放行的可能。因此,以白宮、國務院,乃至國防部官員出面提升對馬英九的接待規格,然其中之意涵與目的,當是直接向馬施壓其應與台北執政當局針對「軍購案」面對面理性溝通,尋求共識。其次,小馬哥憑藉人氣光環附體與當前台灣政壇票房毒藥陳水扁晤面,即使引起台灣部分人士擔心藍營可能蒙受「上駟對下駟」的損失,但志在二○○八大位的馬卻可藉此機會先消弭屆時可能來自綠營「聯美親中賣台」的污名;另以「衷心建議國政」之名,除展現出國民黨作為「忠誠反對黨」的理性形象,亦可迫使陳水扁在兩岸議題乃至「終統」因窮圖匕現而明確表態,進而藉之增益馬英九乃至國民黨在國內外的正面觀感。
另自陳水扁的考量而言,其一可對外昭示無論自己乃至執政黨當前是如何地深陷困境、士氣低迷,亦無論對手是如何的氣焰高漲、民意相挺,最終,所有重大國家議題還仍需他本人親自拍板,才能定案。其次,以會面全程公開之便,再度直接向人民強調捍衛台灣國家安全與鞏固台灣民主的立場,以此強化深綠基本盤甚至企圖開拓民意版圖。最後,藉由與高人氣對手同場競技的表象,也可使自己利用政敵之手,突破之前支持度僅剩不及百分之二十的窘境。而就會談後的民調顯示,陳水扁確在相當程度上達到了其會前謀劃的目標。
在兩岸問題上針鋒相對
被喻為台灣藍綠政黨最後尋求共識契機的「扁馬會」,在台灣兩位朝野領袖「有交會,無交集」的過程裡畫下了句點。就如原先預期,這次會面議題涵蓋了兩岸困局、軍購擱淺、憲改主張等彼間政治衝突熱點。其結果不出人意料,除泛藍行前向觀眾的提醒——勿抱持太高的期望外,在會談雙方都僅以此次會談作為表演舞台的考量下,的確,會談內容並未因兩人當面的交鋒而擦出火花。由此,不禁讓人感受到會後的兩岸關係走向恐仍是撲朔迷離,甚至透出部分令人不容樂觀的訊息。
另外,在既要維持形象斯文,又須堅守各自陣營立場的多重限制下,這場朝野高峰會即使最終顯得聊備一格、各說各話,但其中仍有值得探究的意義。無論是過程中大陸政策、終統、憲改,乃至於經濟議題,其實無一不是以兩岸局勢為本題。以下就兩人在上述議題的立場作一整理。
首先在修憲議題上,馬英九強調陳水扁在就職總統時之宣誓詞乃是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為基礎,所以陳水扁所宣示保衛之對象即是中華民國。另外,由於憲法已在十五年間修改了七次,台灣民眾百姓實在已對之感到疲乏、興趣缺缺。至於陳水扁則回應當中華民國的「大陸法統」已經事實上消失,且國會已由兩千三百萬人民經直選組成時,質疑憲法早已非「憲法一中」或是「一中憲法」,甚至有謂此時台灣憲政實況已是在地化的「憲法一台」。因此只要民意支持,相信最終可完成以產生一部合身、適用憲法為目的的修憲工程。
次就兩岸議題而言,馬英九以「趨吉避凶」為核心,認為避凶之道在於捍衛中華民國、恪遵憲法,並且堅持「四不一沒有」;至於趨吉的關鍵就是回到「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北京當局就國計民生議題進行協商。此外,協商內容還可進一步包括落實兩岸避戰求和的「暫行架構」,以及討論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或稱「中程協議」)的可能性。反觀陳水扁則強調若要「趨吉避凶」,邁向兩岸雙贏須先強調台灣主體性,以台灣利益為優先,不能夠一廂情願。就「中程協議」的看法,肇因於中國政府的不可靠,並借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亦不支持的表態,因此陳水扁對之可行性加以否定。而在國民黨所認知以「一中各表」為內涵的「九二共識」,阿扁認定其自始至終就不存在,之後亦無獲北京當局公開之肯認;依據文件檔案,具體存在之事實只有「九二會談」而已。最後在「四不一沒有」的說法上,陳水扁則反擊當年中共不對台使用武力恫嚇的前提已不存在(指對台之導彈部署),我方不應再裝聾作啞、置若罔聞。因此不特未於會談間強調「四不」,其反而趁機提出「新四不」,亦即台灣不應被矮化、不應地方化、不應去政府化,以及不應去主權化。
另在近來中美台三方關注的熱點——「終統論」上,馬英九即使重申華府至今仍堅持《國統綱領》仍然存在,其現況只是類如凍結、中止而暫停運作而已,而民進黨政府單方面貿然宣佈「終統」,已損及台美間的互信。但陳水扁一方則藉罕見的明確立場強調「終統」就是「終止《國統綱領》」,並舉之前李登輝「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為例,反問馬英九現在該條款還在嗎?藉此闡明「終止」的意義即是一去不返,要外界毋須再對「終止」兩字再作文章。由此當能確定陳水扁於二○○○年和二○○四年就職時,兩度向世人宣示的「四不一沒有」,如今僅存殘缺跛腳的「四不」而已。
由以上各自立場表達之內容可知,雖然兩人在台灣應趨吉避凶、堅守民主的道德性目標上並無二致(事實上,這是彼此間任誰都不能也不敢悖棄的),但在技術上卻呈現出南轅北轍的差異。何以致此?蓋肇因於藍綠雙方長期以來對北京當局的信賴程度不同所致。然而,這項差異也是影響兩岸乃至於區域和平最鉅的因素。
國共兩黨互信在交流中深化
國民黨自從二○○五年陸續由副主席江丙坤、主席連戰率團登陸尋求兩岸合作的契機,從「國共十項共識」到「胡連會談公報」一再證明,共產黨治下的對岸政權當是個在台灣問題上能理性看待,並循國際正當遊戲規則協商互動的對象。因此,綜觀現階段藍營的政策主張,從兩岸「中程協議」、經貿互動、人員往來,乃至於旨在存留台灣國際活動空間「活路模式」的落實,無非是希望透過兩岸密切交流,將互動在經濟層面上加以拓展深化,甚至把互動成果外溢至政治領域,讓台灣突破現有格局。而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四月中旬登陸與胡錦濤在「兩岸經貿論壇」二度會面,確可證明國民黨既定之兩岸立場短期內不致有重大轉折。但是在合作氛圍中,國民黨持有一項不可諱言的預設是:當台灣一旦發現彼岸展現出損台言行或侵台意圖時,台灣擁有及時抽身的能力。在未來以馬英九為首的新國民黨將一方面拒斥台獨,另一方面卻要求北京對目前兩岸分治「現狀」(status-quo)予以尊重的堅持下,中南海如何站在既不失國家民族的道德制高點,又可針對台灣無論黨派皆予強調的「『獨立』現狀」加以善意回應,將考驗著中國領導人能否有大開大闔的政治雅量。
陳水扁致力打造後扁時代
自己的政治棲身之所
反觀民進黨,原本在陳水扁執政六年來多次食言反覆、左右搖擺的政客性格下,不啻藍營民眾對其枉顧國家安全、民生經濟的施政甚感憤怒,即使如深綠支持者都對扁無力落實台獨大業深感不滿。而海外也充斥一股消極等待「下任台灣領導人會更好」的心態,來面對陳水扁最後兩年的任期。只是在陳水扁正著眼打造後扁時代自己的政治棲身之所,並以之供作自身擺脫金錢政治、醜聞弊案的護體堡壘,阿扁勢必會在兩年任期內竭盡所有可能的作為與深綠勢力交心,使自己成為另一個挾深綠以牽制藍綠的李登輝。尤其眼見馬英九人氣不斷在高檔盤旋,倘不出意表由馬在二○○八繼任己位,則屆時陳水扁即順勢成為民進黨內唯一掌握過執政大舵的人物,如此,其在綠營中持續地位之隆崇將不難想像。另外,跳脫權謀考量,從制度面出發,台灣自下屆立委選舉起,選制將由如今之「中選區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在此情況下深綠之台聯,必然在相當程度上由民進黨所吸納收編;面對一個經選制改革而整合的綠營,亦是陳水扁目前正戮力發揚台獨基本教義動機之所在。在未來兩年裡當可預見善於「權鬥」的阿扁,將會持續操作手中所僅有的「正名制憲」與「四不」兩張台獨王牌,以博取一己之政治企望。面對恐怕連華府都難以管束的「後扁政府」,北京該如何在「聯美制台」的策略運用之餘另闢「防獨」蹊徑,值得後續觀察。
源於對彼岸政權的不安全感,其他綠營人士亦認為目前中南海一切的政策施惠只是要引台灣入「一中」之彀,落實一本萬利的如意算盤而已。因此其假設:台灣面對中國大陸時,應如臨深淵、寧右勿左,否則稍一不慎則極可能落入失去主權的萬劫不復境地。於今藍營之所以人氣光環籠罩,而綠營卻慘澹經營,箇中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因該黨政權因噎廢食、矯枉過正,造成台灣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流於空轉,而非彼間民眾否認綠營所強調之「台灣主體性」所致。
北京尚有許多有待努力之處
因此,必須正視的事實是,對幾乎所有台灣民眾而言,「維護台灣主體性」本就是一件「不言自明」並具有「正當性」的至理。在此般認知下,如何重新塑造彼間民眾的國族認同,增加他們與大陸從事互動交往時的安全感,北京當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總結對「扁馬會」的觀察,與其說藍綠雙方的兩岸政策植基於本身對中南海「性善說」或「性惡說」的不同出發點,毋寧說是因雙方對台灣自身能力的認知相左而引起。基於此,北京在看待這次「扁馬會」時所不能忽略者,就是台灣內部在「九二共識」內涵上幾乎都強調「一中各表」裡的「各表」為核心;換句話說,也就是雙方都以「台灣現狀獨立」為主調。其間所不同者,即在於綠營積極追求現狀獨立的法理化,而藍營則以默示的態度在台灣參與政黨政治。在北京仍堅持並渴望台北當局接受「一中」的情境下,能否給予台北「各表」的彈性,增加海內外對北京當局和平理性處理台灣問題的信心,勢將成為中南海層峰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假使若連台灣內部願與大陸正常交往的泛藍力量都無力爭取,則先毋論「促統」能否成就,就在未久的將來恐怕是消極的「防獨」都不易達成。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6年5月號,總第1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