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平議馬英九兩岸理念的深層基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28 13:50:14  


馬英九立足台灣之同時,自應胸懷大陸。
  中評社訊╱題:平議馬英九兩岸理念的深層基礎 作者:盧卡爾(香港),法律博士
  
  馬英九接掌國民黨之後,泛藍整合雖未現成效,危機猶存,但因綠營陷入內外困境更深兼無強棒人選,O八年馬勝出的機會依然相當看好,馬因而勢將更為各方注目。對台灣政局而言,兩岸關係無小事,馬的兩岸論述於O八年前攸關大選成敗;若其能如預期順利勝出,則亦將決定O八年後之兩岸關係是否真能有所突破,步上坦途。

  馬本人似亦有感於此,近期已多番發表其兩岸論述,既為自求完備,亦為關注者提供其兩岸政策之路線圖。馬所展現出的論述,其中不無若干至為緊要的基調理念,蘊涵有植根深層的矛盾性和不確定性,對開拓兩岸關係而言,有機會亦有潛在危機,甚需較系統的揭示以明其究竟。
  
  “大中國意識”vs“台灣優先論”
  
  台灣“藍營”之所以為藍乃因一本由孫中山締結而由兩蔣傳承的國民黨正藍傳統,“大中國意識” 深潛其中,失之無據。孫中山思想提倡民族主義,雖然主張採擷歐美政治理念之精華,然仍不失固守中國之道統。 兩蔣主政多年亦都堅守“一個中國”的民族主義立場。有別於汲汲“去中國化”的綠營人士,台灣泛藍人士包括馬英九在內,其父老等長輩皆是來自大陸所謂的“外省人”,從小庭訓,大多數對中國還有濃厚的感情,而且所受的教育感化,亦都是以中國固有道統之薰陶為主。

  這種抽象的“大中國”意識,和明末顧炎武“(有亡國,有)亡天下”以及清末康有為“保中國,不保大清” 所揭櫫的“大中國”的概念當可遙相呼應。 故認同“中國”按理不必就等於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這麼多年來,兩岸的矛盾雖已由冷戰時期的反共問題主要轉化成現在仍方興未艾的台獨問題,心理上的鴻溝仍深。迄今在台灣仍只有極少數人在政治上能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優先論”已是全台不分藍綠的共識,這局面在可見相當長期的將來應還不會有太大改變。

  在這種客觀環境之下,馬英九縱有深厚的大中國意識,亦不得不自認是“新台灣人”,台灣優先乃其唯一的現實抉擇。他個人的主觀狀況更加深了這種台灣優先論說對他的影響:首先,他的個性雖不善於與周遭個別人士交好,但在整體上基本是屬於淑世順俗型的,故他會深切投入於以台人之好為好。其次,他的從政生涯起自輔助頗有平民儉樸作風的蔣經國,耳濡目染,再加上中國歷史傳統良臣形象的教育影響,特有“勤政愛民”的執著;而他畢其生所能勤的政和所能愛的民都限於台灣一地,其心之獨繫台灣亦當乃甚自然的結果。

  具體言之,儘管馬英九在觀念上接受“一中”原則,在實際作為上他顯然無法超越台灣特定的時空。其之“一中”是要以“各表”為前提的,“各表”所為者是名義上的“中華民國”,實質上不外就是台灣,與綠營的主張亦不外為五十步百步之差。馬委實也唯有如此“愛台灣”,才能在台立於不敗之地,乃至經營出他今日睥睨台灣政壇的局面。但馬在個人是不應忘本,在作為國民黨的主席和孫中山的信徒,又豈可忘卻孫“和平、奮鬥、救中國”以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志。馬立足台灣之同時,自應胸懷大陸,台灣優先論應非其終極目標,馬的“終極統一論”恰正也反映了這種心態。馬唯有秉持這種更高大的歷史使命感,才能真正做到有別於綠營人士的堂堂正藍典範;也唯有這樣,才能為台灣人民真正永久解決兩岸問題,進而為大陸及全中國的歷史發展作出重大的積極貢獻。
  
  “中華民國”vs“台灣共和國”
  
  馬英九在美國曾明言“一中”即是“中華民國”。馬和其他泛藍人士都是在“中華民國”旗幟下成長以及度過艱辛歲月的,其父老長輩們都曾為“中華民國”效忠拚命過,所以他們對“中華民國”心存強烈的認同感,馬英九個人的例子尤其突出。馬英九這次在美國因而曾對大陸當局明白放話,必須在“中華民國”抑或“台灣共和國”之間作一抉擇。 他更說大陸當局若持續一味排擠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不要說台獨勢力,連他這種承認“一中”的人“也要反了”,“要打也只有打了”。

  相對於“中華民國”對藍營所意味之目的性本有價值,其對綠營則只具替“台灣共和國”借殼鋪路手段性之利用價值。然由於藍營已不加保留地接受源自綠營的台灣優先論,“中華民國”與“台灣共和國”的實際區分已有混同,所差不過前者有“維持現狀”而後者有“改變現狀”的效應。

  在大陸方面而言,二害取其輕,“中華民國”理應較“台灣共和國”易被接受。實事求是而論,究竟大陸方面對“中華民國”是持何態度和能有何彈性?按大陸多年迄今未變之外交內政成文或不成文的操作架構而言,“中華民國”顯然是毫無地位的。然依所謂兩岸同屬中國的“一中”三段論法的最新版本,“中華民國”似又被賦予一定可協商的空間。特別是回顧歷史上的兩次“國共合作”,倘今再有第三次“國共合作”,則“中華民國”必須爭取較正式和自主的政治地位在時下對兩岸都是相當有理有利有節的演進。這在馬英九更是必須全力以赴的任務,在大陸也是完成歷史階段性使命不宜再拖延的務實作為。若能因而將台獨勢力鎖定於“中華民國”框架之內,“反獨”基本便可落實,“促統”才可再徐圖。

  中國歷史屢有多元大小政權和平共存的經驗,可為現今善加參考的依據;外國如歐盟、東協、獨聯體等例子更具啟發性,都足讓馬英九責無旁貸地向中南海積極據理力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