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海峽兩岸經濟區的建設規劃蘊含深刻的戰略意義,總體目標在建立一個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福建。 |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作者 潘錫堂)“海峽兩岸經濟區”議題近來在“國共兩岸農業論壇”會後移師福建廈門舉辦第二階段的“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時,再度引起廣泛的注意。由於“海峽兩岸經濟區”在今年三月中共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在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寳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未來中共對台政策的重點工作,並正式列入“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之中,如今又在“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時大力強調與闡述,可見中共相當凸顯了福建對台工作的特殊性,亦顯示“海兩區”重要性之一斑。
所謂“海峽兩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台灣海峽,主要以福州、廈門、泉州為中心,北起浙江溫州,南至廣東以東的區域經濟綜合體”。中共福建當局推動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一方面是為發展自身的經濟,提升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希望藉以發揮對台優勢,積極促進閩台的所謂“經濟整合”。
就前者而言,過去福建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但近幾年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的快速發展下,當地外商漸有北移趨勢,因此福建當局已意識到福建有遭到“邊緣化”的危機,所以希望藉由不同地域的重組與合作,透過區内產業的互補、資源共享、共建市場及政策銜接,大幅提升其區域的綜合實力。
就後者而論,福建當局深知如果僅從自身角度提出該項構想,地方色彩、地方利益太明顯,可能很難獲得中共中央的支持,因此唯有藉由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獨特區域位置,凸顯福建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中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方能獲得中共中央的關愛,可見“海兩區”對台政策意涵十分濃厚。
事實上,“海兩區”的建設規劃蘊含深刻的戰略意義,主要著眼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觀點,總體目標在建立一個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福建。因此,“海兩區”的建設具有三大重要戰略意義:一是符合中共關於參與區域全球化的戰略構想;二是使福建為全中國大陸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打好基礎,更快形成海峽兩岸的統一市場,從而成爲全大陸、甚至全世界統一大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有利於海峽兩岸經濟相互支援,為將來全面三通後的海峽經濟區邁出重要的一步。
尤有進者,“海兩區”的提出,具有扭轉大陸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意味,中共並提出後來居上的福建發展遠景。首先是強調突出地緣優勢:希望發揮福建特有的地理區位、獨特的港口資源,大力發展人文經濟、綠色經濟、港口經濟;其次是,突出民營經濟優勢:培育龍頭民營企業帶動產業聚集,形成產業鏈;第三是,突出外向型經濟優勢:增強出口競爭力,逐步改變勞力密集型爲主的出口產品結構。
總之,就“海兩區”而言,中共期待福建能夠形成更具活力的經濟體系,開創統籌協調發展的新局面,並提出福建未來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比全大陸高1-2%,比全大陸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率先實現現代化,進而作爲促進兩岸經貿發展的基礎。(作者 潘錫堂 --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