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澳門日報》今天發表題為“中德合作關係獲延續發展”的社論表示,去年十一月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的默克爾,對中國進行了短暫而緊湊的旋風式訪問,十分成功,無論是經濟技術領域合作,抑或政治問題對話,都取得成果,有廣泛共識。
社論認為,默克爾這次訪華顯示,中德關係並沒有因為德國領導人的改變而轉向,而是維持了戰略伙伴關係的發展。
去年九月德國大選,令施羅德總理領導的社民黨政府落臺,聯盟黨領導人默克爾出任總理。人們一度擔心德國在外交上“向右轉”,也有點憂慮經營了三十年的中德合作關係逆轉。
但半年來,尤其是通過這次訪問,默克爾用事實證明了她所作的保證:外交政策保持不變,不但與西方國家和盟友關係沒有變,對中國的總體政策也沒有變。
消息稱,默克爾的這次訪問原安排於今年秋季,但她還是接受了中國的建議,將訪問安排提前,以顯德國對中德關係的重視。
社論表示,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在同默克爾會談的時候,都特別讚賞德國新政府重視兩國關係和保持對華政策的延續性,也讚賞德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向臺灣售賣武器和支持中國和平統一的立場。這些都是默克爾前任所堅持的,默克爾在會談時也一再重申。
社論指出,中、德兩國都是具影響力的大國,在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有許多合作空間。如同胡錦濤所期待那樣,中德應該加強對話與磋商,擴大交流與合作,全面推進兩國“具有全球責任的伙伴關係”。
在討論聯合國改革問題時,中國領導人特別強調支持德國在聯合國等國際多邊組織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默克爾訪華之時,正是伊朗核問題僵持之際。作為歐盟重要成員,德國希望中國跟歐盟等各國合力解決伊核危機。德國官員甚至認為,在伊核問題上,西方需要中國的程度超過俄羅斯。
默克爾在與胡、溫晤談後,雙方強調旣要努力通過外交途徑化解危機,也強調伊朗不應該擁有核武器,這種看法成為雙方在伊核問題上的重要共識。
社論認為,中國經濟地位提高,是默克爾希望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有更多承擔的理據,也是她繼續從務實角度推進中德經貿合作的原因。默克爾這次訪華,帶來一個由四十多人組成的商務團,探求新的經貿合作機會。
社論又說,中德雙方共簽署了十九份甚富質量和份量的雙邊合作文件,商定進一步加強七大領域高科技的合作,包括電子通訊、醫療與生物、交通、能源、環保與循環經濟、汽車、化工材料等。
當中以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共同硏發、構建中國時速二百公里以上軌道快速運輸系統,以及推進上海至杭州磁懸浮交通項目最矚目。這旣有助於中國運輸通訊的更新換代,也將給德國帶來可觀的生意。
目前,德國約有四百七十萬失業人口,擴大與中國的經技交流,將有助拓展國內就業,達至雙贏。
統計顯示,去年德國對華出口額達一百八十億歐元,僅次於美國。中國市場之於德國,德國高新技術之於中國,都越來越重要。
人們看到,默克爾與她的前任在處理中德關係上也存在某些歧異。前總理施羅德曾經致力於游說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但默克爾卻持消極反對態度。在默克爾的這次訪問中,中德擱置此事不議,反映雙方求同存異、合作為先的前瞻性態度,不讓分歧影響合作。
社論指出,這也是默克爾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成熟表現,也像溫家寶所說的那樣,表明了中德關係的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