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遭遇雙重“身份危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6 07:13:53  


  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一向被認爲是國際金融體系危機處理者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如今却碰到了“我是誰”和“我爲誰”的雙重身份危機。
 
  上海證券報文章稱,創建於1944年的IMF最早是以爲陷入財政和金融危機的經濟體提供緊急貸款的“救火隊員”的身份而存在,但時過境遷,隨著全球經濟恢復增長態勢,需要IMF“撲滅”的金融“火灾”越來越少了,就連一度深陷“倒債”困局的阿根廷也因爲急于掌控自身經濟政策而提前還清了IMF的借款。有關數據顯示,IMF目前的貸款總額祗有350億美元,跌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
 
   貸款的减少甚至威脅到了IMF的收入,在這種情况下,轉變自身角色定位已是勢在必行。因此,IMF總裁拉托日前正式提出,IMF應從“放貸者”向“知心顧問”轉變。

  “與IMF剛建立時相比,現在的國際經濟環境已經有了太大不同,因此,我們决定要讓IMF變得更適應現有的經濟環境。我們已經達成共識,今後IMF除了著力于處理各種危機外,還要特別加强防範危機方面的工作。”作爲IMF决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的主席,英國財政大臣布朗在上週末舉行的IMF春季例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如此表示。 

  文章說,相比“我是誰”的難題,IMF如今還面臨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我爲誰說話”。在這個問題上,作爲IMF實際掌控人的歐洲,與世界銀行“幕後老闆”的美國,存在激烈的爭論。
 
  究其根本,之所以出現“我爲誰”的爭議,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在上週末的華盛頓聯合會議召開之前,就有消息稱,日本正代表亞洲地區進行交涉,要求增加中國、韓國及東盟各國的出資比例,進而提高相應的話語權。 

  IMF在上週末發表的會後聲明部分證實了上述傳言,聲明稱:“從本組織會員國的組成情况來看,存在(出資比例與經濟發展狀况)失衡的現象,這一狀况必須得到糾正。”IMF同時指出,當務之急是在近期提高部分重要性最被嚴重“低估”的國家的出資比例。

  但美國則認爲,對於出資比例的改革最終必須實現全方位的調整,而不是僅限於少數幾個國家。而作爲目前IMF實際控制人的歐洲則堅决反對,法國方面更表示,要全面調整IMF出資比例可以,前提是美國同意削减在IMF的“股份”,幷且將世界銀行總裁的寶座讓出來。 

  美國是IMF的最大出資國,擁有17%的投票權,但IMF的總裁“約定俗成”由歐洲人出任。日本緊隨其後,爲6.2%%,其後分別爲德國、法國及英國等歐洲國家。中國約爲3%%,韓國、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亞洲國家都不滿1%%。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