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己人還是別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1 15:10:58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 題:是自己人還是別人 
  
      夏珍 臺灣 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兼政經中心主任

  時間,到底該如何計算短長?十五年,夠長了吧;轉眼,卻彷彿在昨天;遠得讓你幾乎忘了發生過什麼事,近得卻又讓你懷疑怎麼可能記不起來?

  整整十五年前,范麗青和郭偉峰,相偕來台採訪閩獅漁事件,他們是兩岸隔絕四十多年後,首度踏上台灣的大陸記者,范麗青總笑說,沒想到自己成為被採訪的對象;而我,正是當年著他們跑的台灣記者。那個時節,我已經調跑國會,鎮日在立法委員拍桌、拔麥克風的議事糾紛中打轉,八月正值立法院休會,就臨時任務指派,跟著范、郭大寫起居注。不誇張,當年,還真是整版整版地介紹大陸記者的台灣行,至於閩獅漁事件本體、法庭論辯,全部不在我的記憶裡。
 
  採訪過范郭之後,我也開始有機會赴大陸訪問,最早,是跟著立委林正杰走訪廈門、泉州、漳州、福州等地,像不像是尋根之旅?我必須誠實地說,十四、五年前,沿海地區尚未發達,所到之處,只見塵土飛揚,路面顛簸不已,兩旁的老舊房舍十有八九都在拆除改建。返台後,我特別告訴外公,福州老家的路名沒變,﹁依我看,那房子也是沒變的。﹂

  第一眼的大陸,我並不喜歡,但是害怕。為什麼這樣說呢?才開放的大陸,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很奇特,入耳聽聞的聲音,那麼熟悉,和我們都一樣,但是語氣在我耳裡,是一塌糊塗地不親切呢,當年的商店九成九都還是國企,一進門,聽得店員的大嗓門,和不客氣的大喝一聲,﹁要買不買?不買別亂碰!﹂這麼一喝,還有什麼逛的興緻呢?走在街上,差別不大,和你談笑的人,少之又少。疏離,是我的第一印象;但是,沿途待拆待建的景觀,卻讓我心驚肉跳,因為,我已經看到了蓄勢待發,準備起飛的中國。

  再過不了二年,我又因為故東吳大學校長章孝慈赴大陸掃墓,有機會往裡走,到了桂林。那一次的採訪經驗,也很特殊。因為兩岸新聞交流不若如今方便,我的採訪許可,直到出發前都沒拿到手,台胞証還是轉道香港補辦,人還沒到採訪現場,就已經累個半死。還好,一旦順利抵達桂林,所有的辛勞都忘了,身處那麼美的地方,什麼不如意都如意啦。內地的人情和沿海又是二回事,感覺親切得多。好笑的是,所有風景區販售的紀念品,和台灣風景區幾無二致,多得是膺品,不過,誰在乎呢?

  早年的採訪經驗,隨著時間推移,愈來愈淡,對大陸的印象一年重洗一次都來不及。第一次踏上北京,沒什麼車,有車也是老舊得多;如今,北京車水馬龍老塞車;第一次逛長城,路邊就聞到了烤肉香,他們說,那是烤羊肉,現宰現剝現烤,聽得我瞠目結舌。上海那更別提了,眼看著東方明珠、金茂大樓,一幢比一幢富麗;科學園區的規模,一個比一個大。而我,傻乎乎地還想往上海外圍跑,到蘇州尋找柳如是的拙政園、父親口中那個入城姓夏的都賣藥的老家。

  其實,不論歷史或記憶,在遽變的中國裡,都不再可靠。就像採訪辜汪上海會談的那一年,採訪工作告一段落,兩岸同業一塊喝個小酒喘口氣,別人都在唱歌,我和一位大我七、八歲的上海同業竟鎮夜大談文革,他談得熱淚盈眶,我聽得熱血沸騰。結束前,咱們倆都覺驚異,他沒想到能和來自台灣的人談文革談到這麼興起,我說,﹁從傷痕文學以降,能看到的書籍,我大概都看完了呢!﹂他感動;我也沒想到,會在上海親身親耳聽到當事人的感懷,他說,﹁以後,你大概也聽不到了,沒人會再談啦。﹂我唏噓。

  這確實是難以言說的經驗。我們這麼像,語言文字和文化如此相通,我們又實在很不像,將近一甲子的隔絕,連感情表達方式都有了落差。每一次到大陸,不論往北、往南,既像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卻又像蕯依德常說的﹁航向他者﹂,兩岸既是自己人又是別人,我們這麼熟悉,卻還需要尋求了解。不論如何,我知道,別人問起我大陸印象時,不是一年、半年內的經驗,我一定不敢再開口,因為,這塊土地,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變貎,誰敢說自己認識她呢。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