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說,香港工會聯合會昨日選出新一屆領導成員,鄭耀棠蟬聯會長,並增設了四名副會長職位。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力推動工會發展和轉型」,繼續發揚愛國、團結、維護工人權益的基本方針,「與香港同步,與基層同心」。
社評說,工聯會成立於四十年代中期,是全港最「老牌」的工人組織,一貫堅持愛國愛港立場,關心工人生活、維護工人權益,為工人、為市民、為社會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是一個真正值得各方面尊重的社會團體。
回歸前很長一段時間,工聯會被港英殖民政府孤立、打壓,被戴上「左仔」帽子,遭到種種不公正對待;但工聯會始終堅持不懈,敢於與當時的港英政府鬥爭,現今廣大工薪階層人人得享的一年七天勞工假期、有薪病假、解僱補償、長期服務金以至強積金,都是當年工聯會一力爭取得來的成果,還有協助木屋區居民爭取清拆「上樓」,設立綜援社會保障等,工聯會無不全力以赴。可以說,今天勞工階層職業、生活上的一切基本保障,都與工聯會長期的努力和貢獻分不開。而當年的工聯會,面對的是港英殖民政府無情打壓以及部分社會人士的誤解,每要爭取一些什麼,都要付出加倍的代價,個人以至家庭都要作出犧牲。這些,又焉是今天安坐立法會、口口聲聲代表工人利益卻只知帶人上街遊行「做騷」的李卓人之流可以想像和比擬的?
社評表示,時移勢易,回歸後,工聯會已經得到特區政府相應的重視,會長鄭耀棠獲委入行政會議,立法會也有工聯會的議席,在地區事務中也有機會作出積極的參與。然而,在新形勢下,工聯會卻又面臨另一場新的挑戰,那就是本港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勞動人口結構轉變,令該會面臨會員老化、會務萎縮以及難以拓展的困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紡織、印染和成衣行業,這在六、七十年代是工聯會的「天下」,「紡織染」和製衣工會是該會最大的兩個屬會,然而到今天,隨著整個製造業的北移,這些傳統工業幾乎已變成歷史陳跡,新入行的產業工人更寥若星辰。
在日前舉行的會員大會上,工聯會已經就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明確提出了「與時俱進、開拓革新」的方針,提出要結合勞動人口逐步走向知識化、專業化、文職化的方向,在鞏固和發展傳統行業工會的同時,加強在文職、專業職系和新興行業中發展新的力量,成立專業工會,爭取新的突破。
社評認為,工聯會這一新的發展取向是正確的,而且大有可為。今天本港社會已經湧現出一大批新型的青年工薪階層,他們擁有一定的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對政府、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普遍努力追求更佳的職業前景和更好的生活;他們認同民主、自由、公義,對國家的發展強大也有一定的認知和嚮往。他們亟需要有更多的、來自集體的關心、引導和支持。這些新一代的知識型工薪階層,應該成為工聯會未來致力爭取的對象,但當然工聯會本身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既要旗幟鮮明堅持愛國愛港立場,同時又必須要努力建立開放、民主和專業化、知識化的新形象。今天的社會基層已不再是昔日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一群,代表他們利益的工聯會當然也不應再只是一個談判加薪的代表,而是應該在維護權益、提高技能和社會參與三方面都建立代表性和權威。作為擁有二十九萬會員、全港最大的社會團體的工聯會,是維繫本港社會穩定繁榮、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在新一屆班子領導下,工聯會將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中進一步發揮更重要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