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底中國銀行業將對外資全面開放,銀監會作爲最高監管機構,角色也會發生變化 |
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3年前的4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悄然挂牌成立,標誌著沿用了近50年的中國人民銀行宏觀調控和銀行監管“大一統”的管理模式正式結束 。
今年年底,中國銀行業將對外資全面開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監會作爲銀行業的最高監管機構,角色也會發生變化。
銀監會成立3週年以來,國內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京現代商報文章稱,回顧過去3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每一個巨變,都牽動著全國上下各個行業的神經。
洋銀行跑馬圈地驟然加速
在中國宣佈加入WTO的同時,也宣佈了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最後期限——2006年12月。當這個日子越來越近之時,外資銀行已經悄悄地走到了身邊。
從參股中資銀行到自身的網點和業務的擴張,目前,中國的銀行業滲透著匯豐銀行、美洲銀行、淡馬錫、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全球金融巨頭的血脉。從參股額度來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3家國有銀行——建行、中行和工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正式啓動,目前外資機構投資3家國有銀行的總額約爲100億美元,超過自1996年至2005年上半年以來10年時間外資入股額度。而從整個銀行業角度來看,截至目前,已有16家中資銀行接受了19家外資金融機購不同程度的入股。
外資金融巨頭還紛紛開始加速在中國的網點擴張和業務擴展。據粗略統計,今年以來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荷蘭銀行、渣打銀行等主要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網點擴張總數已經超過了8家,速度之快爲前幾年所不及。
目前,這些跨越全球的金融業巨頭都已經進駐北京,幷隨時伺機擴大自己的分支機構。
四大國有銀行告別行政體制
最近3年以來,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始終爲世人所矚目。“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是背水一戰!”兩年以前,在國務院正式决定啓動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後,溫家寶總理髮表的擲地有聲的宣言至今回響在耳邊。
時隔多日,國有銀行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去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作爲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當頭炮”,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邁出了國有銀行改制上市的第一步。隨後,中國銀行的戰略引資工作也在今年初塵埃落定,幷將在不久的將來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而作爲國內最大的國有銀行——工商銀行的股改工作也進行得异常順利,雖然起步晚于建行和中行,但從去年10月28日正式設立股份公司至今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里,已經神速的完成了戰略引資,幷確定了上市的主承銷商。目前祗有農業銀行的股改尚處於籌備狀態之中。
而三家銀行的順利股改,也意味著國有銀行股改進程已經實現了一大半。雖然上市的過程幷不那麽輕鬆,但很顯然三家銀行的高管已經一致認識到,上市祗是未來長途跋涉的一個起點,而不是圈錢融資的終點。目前,三家銀行已經開始構建全新的公司管理體制,取消了舊的行政管理體制,力圖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公司治理機制。
“草根銀行”走上前台
與郵政儲蓄的“祗存不貸”相反,在監管部門的努力下,一種“祗貸不存”民間借貸組織正式從幕後走向了台前。2005年,央行在四川、山西、陝西、貴州4省進行了民間資本放貸試點,一種完全由民間資本構成的“祗貸不存”的“小額信貸組織”在4省部分農村地區試行,給予民間借貸這種“草根金融”一個合法身份。
中國作爲一個農業大國,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和推動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而小額信貸機構的核心是其商業性,它不是對資金需求者進行簡單的慈善性的捐助,而是期望通過商業性的貸款,提高借款人的生産能力幷産生商業性回報,從而實現小額信貸機構的自我維持和商業上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也相應地提高當地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商業化推動過程中,爲民間資本借貸提供平台的“草根金融”能够得到合法身份也是金融業里值得關注的重要領域。雖然目前小額信貸銀行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這是一個具有很大發展潜力的領域,它對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生活境况改善的重要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3年時間里,在國內分佈範圍最廣闊、深入全國各個偏遠山村,也是監管難度最大的農信社和郵儲局兩大機構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重組,幷逐步納入商業銀行領域,接受銀監會的監管。
長期以來,由於體制、機制、政策等原因,中國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還普遍存在資産質量差、財務包袱重、風險補償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發等問題。2003年國務院15號文件確立了農村信用社的總體改革方案,確定農信社爲社區性金融機構,交由省級地方政府管理,銀監會實施監管,幷推出了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陝西和江蘇8省市的試點。2004年以後至今,農信社改革迅速席捲到全國29個省市。而北京作爲全國的中心,2004年8月被列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第二批試點城市。去年10月,北京地區正式完成了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造,搖身變爲北京市農村商業銀行,幷轉型爲現代化的金融機構。
銀監會設立以後,也給20年來始終恪守“祗貸不存”定律的郵政儲蓄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去年,由銀監會牽頭起草的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方案終於獲國務院通過,相信未來不久,郵儲銀行也將走向商業銀行的正軌,既可以利用郵政局的便利廣泛吸收存款,同時也可以發放貸款賺取利差。
銀監會面臨三大爭議
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
從建行上市伊始,國有銀行被賤賣的雜音始終貫穿整個國有銀行改革權過程,甚至在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途中引起波瀾。而這個過程中,銀監會政策度的把握也就成爲大家注目的焦點。
但從長期來看,封閉的市場祗會由於落後而導致最終的滅亡,因此,國有商業銀行在保證國家絕對控股,從而保持對經濟命脉的控制權的前提下,應該更多地借鑒外資的先進管理經驗,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外資入股上限是否該放開?
《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非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按照外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仍按照中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
由於對該規定的理解偏差,曾有人對建行引資上市後的性質提出質疑,此後花旗競購廣東發展銀行時也因爲這一規定惹來了許多非議,幷且至今懸而未决。
大案要案爲何屢戒屢犯?
在銀監會設立以後,按照一般人的邏輯,中國銀行業有了專門的監管機構以後會變得更爲有序。但事實上,銀監會成立以後銀行業大案要案却似乎發生更甚。從銀行行長到地方的辦事員,從騙貸到卷款逃離,每一個環節似乎都暴露出銀行監管的大漏洞。
對此,專家認爲,銀行要案頻發正是有效監管過程中所暴露出的長期存在的問題。而隨著銀行業整體改制的完成,商業銀行管理體制會逐步建立,透明度也會大大提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加强銀行的內部控制。
銀行全開放後 銀監會面臨職能轉變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博士陶長高指出,銀監會成立3年以來,中國的監管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現了從定性向定量的轉變。但在成立初期,銀監會仍肩負著協助國內商業銀行提高銀行核心競爭力,完善自身公司治理結構的行政職能。因此,銀監會自身的“市場化”也就受到了一定的約束。
那麽,若干年後,當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取得了平等的待遇,中國的銀行也可以依靠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內控約束機制實現良性運轉,銀監會的職責又會發生什麽樣的轉變?對此,陶長高認爲在經過了國有銀行改制的過渡期後,銀監會的政策制定將會更爲靈活,與市場的聯繫也會更爲緊密,像現在這樣所有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將會轉變。另外,銀監會應加强信息公佈的透明度,比如定期公佈業內的重要數據,讓公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監督整個行業的運營狀况。
但是,由於銀行業的發展關係著國計民生,目前國內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又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和缺陷,所有銀行業務的趨同性現象嚴重,因此出于穩定整個金融市場的考慮,銀監會不能完全使用市場化的監管手段來進行市場監管,對於各項政策的出台也是慎之又慎。隨著未來整個行業改善,銀監會也將向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