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關係錯綜複雜。從正面看,美國對中國製造品的需求緩解了中國國企改革帶來的就業問題,而中國對美國政府和商業債券的增持也降低了美國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雖然符合美國消費者利益,但對美國的製造業勞工市場造成了一定沖擊。對中國來說,源源不斷的美國債券雖然方便中國央行外匯管理,但畢竟回報偏低。就目前來看,中國官方的態度比較大度、務實:有所取必有所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今年4月表示,迄今爲止中國外匯儲備取得的投資收益令人滿意。而美國政府則不然:既要美國消費者滿意,又要人民幣承擔美國藍領失業的責任,動輒以關稅相威脅。衆所週知,操戈容易探戈難。貿易戰或許可以一觸即發,而貿易合作則需雙方不斷的努力。
先看中方的努力。第一,匯率體制自去年7月以來已漸趨靈活和完善。第二,儘管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體制2005年1月1日宣告結束,中國就輸美的21類紡織品重新實施配額限制。第三,派貿易代表團去美國大批量採購,數目逾百億美元。第四,承諾加强知識産權保護,正如胡錦濤主席在參觀微軟總部之後鄭重表示:“中國將堅决打擊軟件盜版”。第五,內需主導型發展戰略被納入“十一五”規劃。所有這些,比起日本在1950年代後期美日紡織品貿易摩擦之際以及1970年代美日汽車市場爭奪時期所作的努力,都更全面更具體更具高姿態。
但美國似乎幷不領情,“表示歡迎”後,便是“汝輩還須努力”。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聲稱中國購買美國債券不是因爲中國爲美國好,而是因爲中國理解美國債券具有深度、高流動性和安全的交易市場。這話沒錯。當然,將來中國减持美國債券時,希望伯南克先生在國會聽證時能够坦然地說:“中國减持美國債券不是因爲中國對美國不好,而是因爲中國理解美國債券具有高風險,低回報,不再有吸引力”。儘管美國政府一再表示不在乎中國减持美國債券,但債券市場的反應似乎恰恰相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2004年底的一場講座所引起的“誤解”,以及人大常委副委員長成思危4月3日(香港《文彙報》)有關逐漸减持美國國債的講話所導致的“恐慌”,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再看美國政府的如意算盤。將國內藍領失業的壓力歸咎于某個特定的貨幣(現時的人民幣),同時聲稱美元對其它幣種的强勢乃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經濟之信心投票。美國消費者得以用强勢美元從各國購取大量物品。美國企業從各國投資者和政府手中獲取低息融資幷以强勢美元到世界各國進行高回報風險投資(見Gourinchas和Rey,“從世界銀行家到世界風險投資家”,2005年8月)。强勢美元持續的時間越長,美國獲取的利益就越大。由於美國企業在世界各地風險投資收益皆爲所在國貨幣而債務負擔爲本幣,將來美元暴跌之日便是美國風險投資暴利之時。毫無疑問,每個國家都有這種夢想,但祗有美國能將這種夢想最大化地變爲可能———因爲唯有美國能以本國貨幣在全球大量舉債。問題是,全球投資者和各國政府難道會讓强勢美元這種現狀持續嗎?會眼睜睜地等著自己的美元資産一夜之間縮水嗎?絕對不會。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0年代就曾堅持向美聯儲要求以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價格將法國出口所得美元兌成黃金,何等英明。相信中國政府也不會坐擁大量美元等著貶值的。
那麽中國政府是否現在就應該大幅减持美債呢?答案是否定的。再說一句:操戈容易探戈難。中國减持美債必須以漸進、有序爲原則。大幅减持會導致美債利率跳高,打擊美國消費者信心,引發經濟危機。如果因此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回復到2004年水平,即相對2005年减少400億美元(美國商務部數字),直接影響就將减低中國GDP增長約1.8%。更不說可能出現的世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影響了。中國外匯儲備冠全球,有必要也有義務聯合其它高外匯儲備國與美國和歐元區訂立第二個“廣場協議”———“天安門廣場協議”,以推動美元緩慢、有序地對各大幣種貶值,幷促使美國循序漸進地降低美債和貿易赤字佔GDP的規模。
第二個“廣場協議”勢在必行。探戈需有進退。如果一任美債和貿易赤字佔GDP的規模在全球化舞台上朝一個方向邁進,大家就祗有共享跌落舞台的命運。探戈也需舞伴們爲保持自身體形完美而努力。中國市場化改革,尤其是金融體制改革,必須有步驟地繼續下去。而美國必須瘦身,增加儲蓄,减少赤字。美國政府,從自己做起吧,不要總對你的最佳舞伴——中國——使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