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9電/新加坡第一季經濟增長強勁,達10.6%,使貿工部對全年增長預測調高一個百分點,從介於4%至6%調高到介於5%至7%,一些樂觀的分析師甚至認為可達7.5%。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社論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好消息也不是這一季才有,經濟已經連續多季增長,為什麼在普羅大眾之中,卻一直揮之不去地有一種就業困難、收入減少、生活壓力沉重的感歎甚至不滿?
歸結起來,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便是就業安全感在下降,尤其低薪工友,更是“三人成虎”,仿佛已有朝不保夕之慨。這種“安全感”不僅系於有沒有工作可做,而且也系於工資有沒有機會調高的展望。安全感長期低迷不振,於是形成“怨氣”。
如今,在貿工部發表經濟調查報告和全國工資理事會發佈工資指導原則之際,政府和企業主實在有必要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慎重看待勞方這種心聲,哪怕從整體統計資料、平均數字等來看,情況很好,但是,真正問題已不在於數字,它甚至已不是純經濟問題。借用總理公署部長兼職總副秘書長林瑞生在大選後的一句話,“翻新不如用心”,現在更是需要加倍“用心”來尋找克服問題或至少減緩這個不僅困擾著新加坡也困擾著許多國家的艱難問題的方法。
社論認為,必須體認到,新加坡人的穩定就業與長期儲蓄建立生活保障的傳統思維,在過去十年裡遭遇了幾波強力衝擊。由工資理事會提倡並由企業界落實的彈性工資制,是一個巨大的思維轉變,加上公積金繳交率的大幅度削減,以及過去數波企業裁員以渡難關的活生生事例,使受薪者尤其是低薪者心里難免籠罩著一層陰影。公積金是否足夠退休後的生活,成為市井之間的熱門話題;還在相當穩定地支領薪水的工友,也少有樂觀地認為他的薪水會像二十年前那樣持續地——哪怕是非常緩慢地——增長。
儘管從宏觀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加上歷經數次經濟不景氣的無情衝擊下,新國制訂具有“彈性”的工資指導原則是不得不走、可以規避風險的“靈活”道路,但是,從低薪工友角度來看,只有會“跳”的人才有“彈性”,本來就在慢慢走的,只會因此而感到更缺乏保障。從這一點,也容易理解林瑞生所說的現象,那就是低薪工友寧願拿現錢(加薪或花紅)甚於增加或恢復公積金繳交率。這其實也是反映安全感的降低。因此,工資會去年和今年兩度要求企業主給低薪工友更大比例的加薪和花紅,是非常迫切的呼籲。令人深感失望的,僱用著低薪工友的企業之中,去年竟然只有區區15%採納這個建議。
社論指出,如果多數僱主的冷淡反應純然是商人本色,那麼,政府便有必要認真考慮增加低薪工友收入的其他方法,例如,在勞動力市場裡更精准地調控勞動力供應,保障本地勞動力的市場價格。企業界承認,過去幾年,企業成本並未上漲,但是,廣大的受薪階層人心卻已嚴重浮動,這是否意味著勞資之間的平衡杠杆已發生傾斜?如果是,那麼越早著手處理就越能防止“怨氣”擴大,避免勞資政三輸。畢竟,去年國人已經驚覺,有四成家庭收入下降,最低的兩成家庭在2003年甚至月入不足800元。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實在不應該簡單地以為,靠著政府的“增長配套”就可滿足中下階層的需要。
社論總結表示,新國堅不採用“齊頭式”的假平等主義,也謹慎地絕不掉入後繼無力的“福利國”陷阱,這是保持競爭力常盛不衰的良方,但是,畢竟有一部分新加坡人越來越落在了後頭,現在,或許是到了必須在政策上更使力拉他們一把的時候了。 |